第三单元食物教学建议(4下)
发表时间:2015/01/08 00:00:00 浏览次数:3611
一、单元教学的意义
食物这个单元共有七个教学内容,分别从“我们吃什么食物”“我们从食物中得到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吃食物”“食物的一些变化与我们的关系”等方面对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
进入本单元学习前,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对食物有着较多的体验,这些体验都会构成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不过学生们对食物的关注是零散的,想到和遇到的问题多是喜欢吃什么、吃的是什么等问题,即使涉及饮食健康问题,得到的解释也不尽全面,有的甚至是片面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进入本单元的学习,他们会尝试用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眼光来看待“食物”,去发现人体生命活动与食物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食物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基本保障,为人类提供了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也为人类提供了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他们还会去发现食物自身发生的奇妙变化,而这种变化与人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1课“一天的食物”。这是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在回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的活动中,完成一次全班的调查活动,发现原来我们一天中吃到的食物是那样的丰富,而且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
第2课“食物中的营养”。当学生面对一天中丰富的食物时,本课的活动将学生由“我们吃什么”引入到“食物给予我们什么”,结合学生对一天中我们吃下的食物是丰富的这个经验,进一步发展为当我们获取丰富食物的同时,也就获得了丰富营养的认识。将丰富的食物与丰富的营养之间的关系,呈现在学生面前。
第3课“营养要均衡”。在集体的调查中体现出了食物与营养的丰富,这能不能说明学生个体的营养均衡呢?当学生在这个活动中用自己一天的食物与营养构成与集体调查的结果做比对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问题了,他们会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并尝试做出改进。
本单元前三课帮助学生建立了自身需求与食物、营养之间的关系。从第4课开始学生仍旧站在健康生活的角度,开始关注食物的不同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我们的关系。
第4课“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涉及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食物的食用方式——生食和熟食,要向学生表明有的食物可以生食,有的食物需要熟食;二是关注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以及种种变化对于人体消化吸收的帮助。食物生熟变化会对人体的消化吸收带来帮助,而食物的另一种由新鲜到变质的变化,也会让学生看到食物变化的另一面,并思考这种变化与我们健康的关系以及减慢这种变化的方法。
第5课“面包发霉了”。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将会观察到食物变质后的样子,并通过实验活动来研究面包发霉所需要的条件。
第6课“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食物的变质需要适宜的条件和足够的时间,减缓食物变质的速度就成为了食物保存中需要注意的事情,学生可以通过上一课积累的经验,以及对不同食品保鲜方式的了解,提出自己对减慢食物变质速度的看法。
第7课“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当前的食品包装上信息非常丰富,能够找到食品构成成分、饮食健康、食品保存方法等多种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是本单元学生在学习中接触的、获得的。对包装信息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食物,了解我们与食物的关系,了解食物与健康的关系。
在食物单元的教学中,学生们将获得很多有关食物的分类、营养成分、营养搭配、储存方法等知识。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在科学课上,希望学生们在吃食物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且能想办法解决一些问题。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做的是肯定他们的观察研究,鼓励他们去亲身经历,当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让学生关注知识以外,更有价值的是学生们通过对食物的观察研究活动,能对自己所吃的食物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能有意识地关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收集相关的信息,能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达到认识周围世界的目的,这对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的生长与活动需要营养,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食物的种类很多,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持合理营养,才能使身体健康。
◇食物也会发生多种变化,有的变化有利于人体生长,有的变化对人体有害。
◇食物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了解食品,从包装上可获取不少信息。
过程与方法
◇使用分类的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对分类记录进行整理。
◇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自身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脂肪、淀粉等营养成分在食物中的存在。
◇通过讨论,参照教科书的提示,完成面包发霉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利用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对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做出分析。
◇在完成食物变质的研究活动中,注意实验活动中的卫生和安全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研究食物的活动中,发现人体的生命活动与食物、食物营养、食物变化的关系,感受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
◇在分类、比较等活动中,参与集体的讨论和研究,学习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实验活动中,严谨细致地完成实验的设计、准备,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NextPage] 二、活动分析与建议
第1课一天的食物
教学活动从记录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开始。这里还没有要求学生做真正的调查记录活动,因此活动以前首先要解决“怎样记录”的问题。
作为记录方法的提示,教科书中提供了一种记录的方式,使用活动的卡片纸进行记录,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种方法进行记录。此外作为记录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也将会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延续使用,学生会在上面陆续补充相关内容。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记录方法不是唯一的,但是它将帮助学生把本课建立的认识延续到后面的学习中去,把概念的建构学习过程通过记录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学生选择了其他方式记录,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记录与后面的学习建立联系。
通过讨论、记录、统计,学生们会发现:原来我们吃的食物那么丰富。这就引出了给食物分类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给食物分类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注意,这部分内容不在于具体的分类名称,只要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分类的理由就可以了。当然,科学课重视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分类方法。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科学的分类方法,如: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内类、奶制品、水果、调味品等;根据食物的来源,可分为来源于植物的食物(素食)和来源于动物的食物(荤食)等。书中也给出了两种方法,并制成了统计图表,供参考。
教学中要从人与食物的关系来看待本单元教学的发展。要用灵活的记录方式,帮助学生在发展中建构科学概念。
第2课食物中的营养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交流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及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两个主要活动,帮助学生把零星的、模糊的食物的营养方面的认识变得清晰、深刻起来。教材选取了五种主要的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让学生学习研究。这些营养成分的学习,教师要把握点:一是要对这些词进行解释,但又不是严格科学意义上的定义;二是让学生认识一些富含该种营养成分的食物。
第一项活动,教师通过学生间交流讨论:“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含某某营养成分的食物有哪些?”唤醒学生已有的认识与经验。当教师发现学生的认识是不完整或不正确时,要利用阅读资料及学生间的讨论,帮助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有所提高,对食物中具体营养成分有一个初步正确的认识。同时,明白各种营养成分对身体的生长有哪些重要作用。
第二个活动是这节课的主要活动,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将第一个活动所建立起来的营养成分的理解往前推进一步。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营养成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熟悉的食物去认识不熟悉的具体营养成分,这是一种较好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说说用什么办法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再指导学生经历两个简单典型的实验活动,以期望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后,会触类旁通,并把探究延伸到课外。[NextPage] 第3课营养要均衡
当学生了解到食物里有各种营养成分,便会产生新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吃,吃什么最有营养?有包含人体需要的所有营养的食物吗?通过讨论,学生能逐渐明白不同食物所含营养成分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说哪一种食物最有营养,也找不到一种包含了全部营养的食物。这就引出了新的问题:我们每天应吃什么?怎样获取均衡的营养呢?
学生会根据家长平时对他的饮食教育说出各种合理的吃法及理由。我们则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饮食搭配总结出一般的食物搭配的原则,如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多种搭配、每日都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等。通过“膳食宝塔”图,学生不仅可以比较刚才自己总结的规律是否与图一致,还可以通过观察再进行补充。如何把总结的规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呢?教科书上要求学生对“一天中的食物”做出改进,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但教师要在活动中提出具体要求,如配制的食谱要经济、实惠、营养均衡;要能突出自己的个性。当孩子设计出食谱后,可以进行交流、评价与修改。最好是孩子们亲自回家做一回营养师,体验到膳食搭配的无穷乐趣。
第4课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生食与熟食早已成为学生们在日常饮食中常见的食用方法,只不过他们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思考。在本课学习中,学生们会从生食与熟食的角度对食物进行分类,细致观察食物在由生变熟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本课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多种观察方法进行观察,还要指导学生准确、客观地进行描述。
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时,教师要做好观察方法的指导,告诉学生,除了看,还可以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甚至可以用水果刀切开来观察(教师在能够保证食品卫生的前提下,才可以安排品尝活动)。学生只有掌握了较多的观察方法才会有更多的发现。
观察比较生、熟鸡肉这一活动,希望学生一方面观察生、熟鸡肉的不同,另一方面关注鸡肉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在用清水加热鸡肉的观察中,学生可以先对鸡肉的变化做出预测。这种预测是有价值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把对变化的观察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之间建立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去经历加热食物的过程。动手之前,要做好操作指导,引导学生熟悉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还要特殊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最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汇报交流。语言交流有助于学生整理知识,形成共识。
第5课面包发霉了
当我们把吃剩的食物放置一段时间后,食物会发霉。发霉这一现象,孩子或多或少地有所感知,但很少有学生会仔细去观察研究过。把面包发霉这一现象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学生会提出较多的问题与疑惑:面包上怎么会有霉菌?霉菌是什么样的?长了霉菌的食物还能吃吗……学生的观察活动就是围绕这些有价值问题而展开的。
观察完面包上的霉菌后,学生马上被引入一个新的问题——“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这段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再一次细细地观察,关注周边的环境,广泛地收集信息,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推测。
“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这是一个需要深入讨论的话题,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需要学生对霉菌的生长条件做出假设和猜想,然后根据假设制订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书中给出了两个实验计划供学生们参考。第一组实验是探究霉菌的生长与水分多少的关系。第二组实验是探究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教师还可以提示学生进行其他方面的猜想,引导学生设计出可行的实验研究计划。鼓励学生们自己制订实验计划,培养独立探究的能力。由于实验操作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所以实验设计是这课活动的重点。
本课教学,教师必须向学生说明,由于大多数的霉菌都含有对人体有毒的物质,所以发霉的食物是绝对不能吃的。[NextPage] 第6课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观察变质的食物是在观察发霉面包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的一个观察比较活动,当学生观察小鱼干、干面条与腐败的小鱼、发馊的面条时,由于学生观察的需求,教材上介绍了一种新的观察方法,闻难闻的气味、对人体有害的气味或不知名的物体发出的气味时所运用的方法。教材上有一张较为夸张的图片,一个小朋友穿着一件白大褂,带着一个白口罩,手拿镊子进行观察,旨在引起学生的关注,在观察可能对身体有害的物品时应注意自我保护。
通过观察比较新鲜的小鱼与腐败的小鱼、干面条与发馊的面条,学生会发现它们在外观、颜色、气味、手感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尝试着解释产生差异的根源。解释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的学生发展的程度不一样,同一现象他们也会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解释。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会发现从霉菌生长的条件去进行解释较好。通过前一课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的对比实验活动与教材55页的资料,学生了解到微生物生长与繁殖的条件,从而投入第二个活动“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食物变质的原因是由像霉菌一类的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离不开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要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就必须破坏微生物的生长环境,从而人们想到了冷冻法、暴晒法、腌制法、密封包装法、真空包装法、高温或低温灭菌法……
教材以储存一条鱼为例,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是帮助孩子们回忆和整理已经形成的对食物变质原因的认识,理解人们利用这些方法储存食物的科学依据。让孩子们说出几种储存食物的方法并不困难,而要理解人们利用这些方法储存食物的科学依据,就需要孩子们回忆和整理已有的或刚刚获得的知识经验和认识。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平时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关注身边的科学,收集相关的信息。对于我们看来理所应当的事,也不妨多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更好地处理方法吗?真正让科学来改善我们的生活。
第7课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是孩子们在探究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触到食品的包装袋和包装盒,但他们不善于或不会有意识地去观察,也不会深入地思考我们能从这些信息中获得些什么?本课通过引领学生有意识地观察食品包装上的信息,通过分析、整理,获取一些有价值的内容,从而帮助他们识别食品信息,有效抵制伪劣食品,用知识改善生活,提高饮食质量。
课堂上我们让学生观察食品包装,并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通过观察,孩子们一般都能从包装上找到诸如食品的名称、食品的配料、营养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的要求、食用的方法、生产厂家等。细心的孩子会发现,同样是牛奶,保存条件不一样,保质期不一样,不同的食品保质期也不一样。孩子们会从单一观察发展到比较观察,在分析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引出了讨论的话题。我们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分析整理所得信息呢?我们可以让学生经历记录几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观察保质期最短和最长的两种食品这三个活动。这三个活动是引领学生的观察向纵深方向发展,其落脚点是讨论对于同一种食品,我们是选择保质期长的,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问题。
保质期的长与短可能与食品的配料关系最为密切。在饼干的配料中,孩子们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东西,那么把它们找出来,想想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这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了解食品的结构。对于一些不熟悉的配料,可让孩子们先做出猜测,再利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继续作深入的研究。
总体来说,本单元就是通过研究有关食品的问题,引领孩子们从身边的事物出发、从天天经历的活动出发,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能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使孩子们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并在经历一个个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
食物这个单元共有七个教学内容,分别从“我们吃什么食物”“我们从食物中得到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吃食物”“食物的一些变化与我们的关系”等方面对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
进入本单元学习前,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对食物有着较多的体验,这些体验都会构成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不过学生们对食物的关注是零散的,想到和遇到的问题多是喜欢吃什么、吃的是什么等问题,即使涉及饮食健康问题,得到的解释也不尽全面,有的甚至是片面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进入本单元的学习,他们会尝试用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眼光来看待“食物”,去发现人体生命活动与食物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食物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基本保障,为人类提供了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也为人类提供了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他们还会去发现食物自身发生的奇妙变化,而这种变化与人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1课“一天的食物”。这是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在回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的活动中,完成一次全班的调查活动,发现原来我们一天中吃到的食物是那样的丰富,而且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
第2课“食物中的营养”。当学生面对一天中丰富的食物时,本课的活动将学生由“我们吃什么”引入到“食物给予我们什么”,结合学生对一天中我们吃下的食物是丰富的这个经验,进一步发展为当我们获取丰富食物的同时,也就获得了丰富营养的认识。将丰富的食物与丰富的营养之间的关系,呈现在学生面前。
第3课“营养要均衡”。在集体的调查中体现出了食物与营养的丰富,这能不能说明学生个体的营养均衡呢?当学生在这个活动中用自己一天的食物与营养构成与集体调查的结果做比对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问题了,他们会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并尝试做出改进。
本单元前三课帮助学生建立了自身需求与食物、营养之间的关系。从第4课开始学生仍旧站在健康生活的角度,开始关注食物的不同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我们的关系。
第4课“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涉及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食物的食用方式——生食和熟食,要向学生表明有的食物可以生食,有的食物需要熟食;二是关注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以及种种变化对于人体消化吸收的帮助。食物生熟变化会对人体的消化吸收带来帮助,而食物的另一种由新鲜到变质的变化,也会让学生看到食物变化的另一面,并思考这种变化与我们健康的关系以及减慢这种变化的方法。
第5课“面包发霉了”。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将会观察到食物变质后的样子,并通过实验活动来研究面包发霉所需要的条件。
第6课“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食物的变质需要适宜的条件和足够的时间,减缓食物变质的速度就成为了食物保存中需要注意的事情,学生可以通过上一课积累的经验,以及对不同食品保鲜方式的了解,提出自己对减慢食物变质速度的看法。
第7课“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当前的食品包装上信息非常丰富,能够找到食品构成成分、饮食健康、食品保存方法等多种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是本单元学生在学习中接触的、获得的。对包装信息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食物,了解我们与食物的关系,了解食物与健康的关系。
在食物单元的教学中,学生们将获得很多有关食物的分类、营养成分、营养搭配、储存方法等知识。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在科学课上,希望学生们在吃食物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且能想办法解决一些问题。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做的是肯定他们的观察研究,鼓励他们去亲身经历,当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让学生关注知识以外,更有价值的是学生们通过对食物的观察研究活动,能对自己所吃的食物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能有意识地关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收集相关的信息,能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达到认识周围世界的目的,这对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的生长与活动需要营养,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食物的种类很多,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持合理营养,才能使身体健康。
◇食物也会发生多种变化,有的变化有利于人体生长,有的变化对人体有害。
◇食物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了解食品,从包装上可获取不少信息。
过程与方法
◇使用分类的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对分类记录进行整理。
◇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自身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脂肪、淀粉等营养成分在食物中的存在。
◇通过讨论,参照教科书的提示,完成面包发霉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利用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对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做出分析。
◇在完成食物变质的研究活动中,注意实验活动中的卫生和安全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研究食物的活动中,发现人体的生命活动与食物、食物营养、食物变化的关系,感受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
◇在分类、比较等活动中,参与集体的讨论和研究,学习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实验活动中,严谨细致地完成实验的设计、准备,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NextPage] 二、活动分析与建议
第1课一天的食物
教学活动从记录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开始。这里还没有要求学生做真正的调查记录活动,因此活动以前首先要解决“怎样记录”的问题。
作为记录方法的提示,教科书中提供了一种记录的方式,使用活动的卡片纸进行记录,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种方法进行记录。此外作为记录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也将会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延续使用,学生会在上面陆续补充相关内容。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记录方法不是唯一的,但是它将帮助学生把本课建立的认识延续到后面的学习中去,把概念的建构学习过程通过记录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学生选择了其他方式记录,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记录与后面的学习建立联系。
通过讨论、记录、统计,学生们会发现:原来我们吃的食物那么丰富。这就引出了给食物分类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给食物分类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注意,这部分内容不在于具体的分类名称,只要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分类的理由就可以了。当然,科学课重视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分类方法。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科学的分类方法,如: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内类、奶制品、水果、调味品等;根据食物的来源,可分为来源于植物的食物(素食)和来源于动物的食物(荤食)等。书中也给出了两种方法,并制成了统计图表,供参考。
教学中要从人与食物的关系来看待本单元教学的发展。要用灵活的记录方式,帮助学生在发展中建构科学概念。
第2课食物中的营养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交流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及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两个主要活动,帮助学生把零星的、模糊的食物的营养方面的认识变得清晰、深刻起来。教材选取了五种主要的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让学生学习研究。这些营养成分的学习,教师要把握点:一是要对这些词进行解释,但又不是严格科学意义上的定义;二是让学生认识一些富含该种营养成分的食物。
第一项活动,教师通过学生间交流讨论:“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含某某营养成分的食物有哪些?”唤醒学生已有的认识与经验。当教师发现学生的认识是不完整或不正确时,要利用阅读资料及学生间的讨论,帮助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有所提高,对食物中具体营养成分有一个初步正确的认识。同时,明白各种营养成分对身体的生长有哪些重要作用。
第二个活动是这节课的主要活动,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将第一个活动所建立起来的营养成分的理解往前推进一步。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营养成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熟悉的食物去认识不熟悉的具体营养成分,这是一种较好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说说用什么办法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再指导学生经历两个简单典型的实验活动,以期望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后,会触类旁通,并把探究延伸到课外。[NextPage] 第3课营养要均衡
当学生了解到食物里有各种营养成分,便会产生新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吃,吃什么最有营养?有包含人体需要的所有营养的食物吗?通过讨论,学生能逐渐明白不同食物所含营养成分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说哪一种食物最有营养,也找不到一种包含了全部营养的食物。这就引出了新的问题:我们每天应吃什么?怎样获取均衡的营养呢?
学生会根据家长平时对他的饮食教育说出各种合理的吃法及理由。我们则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饮食搭配总结出一般的食物搭配的原则,如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多种搭配、每日都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等。通过“膳食宝塔”图,学生不仅可以比较刚才自己总结的规律是否与图一致,还可以通过观察再进行补充。如何把总结的规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呢?教科书上要求学生对“一天中的食物”做出改进,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但教师要在活动中提出具体要求,如配制的食谱要经济、实惠、营养均衡;要能突出自己的个性。当孩子设计出食谱后,可以进行交流、评价与修改。最好是孩子们亲自回家做一回营养师,体验到膳食搭配的无穷乐趣。
第4课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生食与熟食早已成为学生们在日常饮食中常见的食用方法,只不过他们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思考。在本课学习中,学生们会从生食与熟食的角度对食物进行分类,细致观察食物在由生变熟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本课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多种观察方法进行观察,还要指导学生准确、客观地进行描述。
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时,教师要做好观察方法的指导,告诉学生,除了看,还可以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甚至可以用水果刀切开来观察(教师在能够保证食品卫生的前提下,才可以安排品尝活动)。学生只有掌握了较多的观察方法才会有更多的发现。
观察比较生、熟鸡肉这一活动,希望学生一方面观察生、熟鸡肉的不同,另一方面关注鸡肉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在用清水加热鸡肉的观察中,学生可以先对鸡肉的变化做出预测。这种预测是有价值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把对变化的观察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之间建立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去经历加热食物的过程。动手之前,要做好操作指导,引导学生熟悉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还要特殊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最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汇报交流。语言交流有助于学生整理知识,形成共识。
第5课面包发霉了
当我们把吃剩的食物放置一段时间后,食物会发霉。发霉这一现象,孩子或多或少地有所感知,但很少有学生会仔细去观察研究过。把面包发霉这一现象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学生会提出较多的问题与疑惑:面包上怎么会有霉菌?霉菌是什么样的?长了霉菌的食物还能吃吗……学生的观察活动就是围绕这些有价值问题而展开的。
观察完面包上的霉菌后,学生马上被引入一个新的问题——“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这段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再一次细细地观察,关注周边的环境,广泛地收集信息,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推测。
“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这是一个需要深入讨论的话题,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需要学生对霉菌的生长条件做出假设和猜想,然后根据假设制订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书中给出了两个实验计划供学生们参考。第一组实验是探究霉菌的生长与水分多少的关系。第二组实验是探究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教师还可以提示学生进行其他方面的猜想,引导学生设计出可行的实验研究计划。鼓励学生们自己制订实验计划,培养独立探究的能力。由于实验操作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所以实验设计是这课活动的重点。
本课教学,教师必须向学生说明,由于大多数的霉菌都含有对人体有毒的物质,所以发霉的食物是绝对不能吃的。[NextPage] 第6课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观察变质的食物是在观察发霉面包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的一个观察比较活动,当学生观察小鱼干、干面条与腐败的小鱼、发馊的面条时,由于学生观察的需求,教材上介绍了一种新的观察方法,闻难闻的气味、对人体有害的气味或不知名的物体发出的气味时所运用的方法。教材上有一张较为夸张的图片,一个小朋友穿着一件白大褂,带着一个白口罩,手拿镊子进行观察,旨在引起学生的关注,在观察可能对身体有害的物品时应注意自我保护。
通过观察比较新鲜的小鱼与腐败的小鱼、干面条与发馊的面条,学生会发现它们在外观、颜色、气味、手感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尝试着解释产生差异的根源。解释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的学生发展的程度不一样,同一现象他们也会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解释。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会发现从霉菌生长的条件去进行解释较好。通过前一课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的对比实验活动与教材55页的资料,学生了解到微生物生长与繁殖的条件,从而投入第二个活动“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食物变质的原因是由像霉菌一类的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离不开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要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就必须破坏微生物的生长环境,从而人们想到了冷冻法、暴晒法、腌制法、密封包装法、真空包装法、高温或低温灭菌法……
教材以储存一条鱼为例,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是帮助孩子们回忆和整理已经形成的对食物变质原因的认识,理解人们利用这些方法储存食物的科学依据。让孩子们说出几种储存食物的方法并不困难,而要理解人们利用这些方法储存食物的科学依据,就需要孩子们回忆和整理已有的或刚刚获得的知识经验和认识。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平时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关注身边的科学,收集相关的信息。对于我们看来理所应当的事,也不妨多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更好地处理方法吗?真正让科学来改善我们的生活。
第7课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是孩子们在探究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触到食品的包装袋和包装盒,但他们不善于或不会有意识地去观察,也不会深入地思考我们能从这些信息中获得些什么?本课通过引领学生有意识地观察食品包装上的信息,通过分析、整理,获取一些有价值的内容,从而帮助他们识别食品信息,有效抵制伪劣食品,用知识改善生活,提高饮食质量。
课堂上我们让学生观察食品包装,并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通过观察,孩子们一般都能从包装上找到诸如食品的名称、食品的配料、营养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的要求、食用的方法、生产厂家等。细心的孩子会发现,同样是牛奶,保存条件不一样,保质期不一样,不同的食品保质期也不一样。孩子们会从单一观察发展到比较观察,在分析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引出了讨论的话题。我们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分析整理所得信息呢?我们可以让学生经历记录几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观察保质期最短和最长的两种食品这三个活动。这三个活动是引领学生的观察向纵深方向发展,其落脚点是讨论对于同一种食品,我们是选择保质期长的,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问题。
保质期的长与短可能与食品的配料关系最为密切。在饼干的配料中,孩子们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东西,那么把它们找出来,想想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这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了解食品的结构。对于一些不熟悉的配料,可让孩子们先做出猜测,再利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继续作深入的研究。
总体来说,本单元就是通过研究有关食品的问题,引领孩子们从身边的事物出发、从天天经历的活动出发,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能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使孩子们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并在经历一个个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
上一篇: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教学建议
下一篇:第二单元新的生命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