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科学教参(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发表时间:2015/01/05 00:00:00 浏览次数:32320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不少见闻。他们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并不陌生。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火山和地震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本单元的内容相信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在前面的学习中他们已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有一定的了解,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对岩浆岩、沉积岩、化石成因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从内容编排上本单元分为四大部分。第1课为第一部分,先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第2课为第二部分,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第3~7课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第8课是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先从学生熟悉的降雨开始。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让学生模拟下雨,仔细观察雨水降落到地面,土地及雨水发生的变化,这是认识侵蚀的开始。第6课“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让学生推测侵蚀的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个活动有利于学生拓展对侵蚀现象的认识。第7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通过河流的模拟实验,一方面继续观察河流的侵蚀作用,同时观察河流的沉积作用。教科书在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侵蚀和沉积现象的同时,还通过图片和资料介绍因为侵蚀和沉积带来的地形地貌变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通过第8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的实践活动,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减少土地的侵蚀,保护自己的家园。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有的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
●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风力、海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河流对土地的影响,以及土壤的成分。
●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认同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会加剧或减轻各种自然力带来的自然灾害的观点。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不少见闻。他们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并不陌生。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火山和地震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本单元的内容相信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在前面的学习中他们已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有一定的了解,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对岩浆岩、沉积岩、化石成因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从内容编排上本单元分为四大部分。第1课为第一部分,先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第2课为第二部分,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第3~7课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第8课是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先从学生熟悉的降雨开始。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让学生模拟下雨,仔细观察雨水降落到地面,土地及雨水发生的变化,这是认识侵蚀的开始。第6课“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让学生推测侵蚀的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个活动有利于学生拓展对侵蚀现象的认识。第7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通过河流的模拟实验,一方面继续观察河流的侵蚀作用,同时观察河流的沉积作用。教科书在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侵蚀和沉积现象的同时,还通过图片和资料介绍因为侵蚀和沉积带来的地形地貌变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通过第8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的实践活动,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减少土地的侵蚀,保护自己的家园。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有的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
●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风力、海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河流对土地的影响,以及土壤的成分。
●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认同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会加剧或减轻各种自然力带来的自然灾害的观点。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
上一篇:五年级上科学教参(运动和力)
下一篇:五年级上科学教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