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科学教参(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发表时间:2015/01/05 00:00:00 浏览次数:31952
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一)背景和目标
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形成和重塑的内容。地球上,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内力是指由地球的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重力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地球上巨大的地貌形态及变化都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内力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外力则进行雕塑加工。内力作用造成高山盆地,使地面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破坏高山、填平低地,使地面趋于平夷。二者在地形发展方向上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本节课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学生可能不很清楚。本课教学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识基础进行的。
教科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火山和地震”;第二部分是“地球内部的运动”。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二)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有关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或资料、毛巾、报纸、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等。
教师演示:地震、火山对地形地貌影响的照片或多媒体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火山和地震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能的一种释放,是地球内部运动的表现。对学生来说,了解地球内部运动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火山和地震。教科书首先通过三个事例介绍了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和重塑地形地貌的。第一个事例是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却和堆积形成了一个新的岛屿——火山岛;第二个事例是地震造成地面隆起和升高,这是地壳板块受到挤压而断裂、错位造成的升降运动;第三个事例也是地震造成的地形变化。不同于第二个事例的是所发生的地形变化是山崩地陷,地面和山头出现裂缝,崩塌的石块和泥沙堵塞河流形成了湖泊。如果学生收集到足够的资料,还可以了解到地震和火山形成的其他地形地貌。如断层、峡谷、岩熔高原、火山湖、火山锥等。
第二部分:地球内部的运动
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火山和地震的成因让学生认识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在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介绍过),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这一部分,而火山喷发则和地壳及地幔的岩浆活动有关系。教科书按照地质学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地壳运动,以及火山、地震、断层、山脉等一些地形地貌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这些大陆板块漂浮在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上,由于地幔物质对流循环作用,使得大陆板块不断缓慢移动,每个板块的运动都同时影响着周围的板块,它们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教科书上的照片说明:在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方,地壳褶皱隆起形成山脉,比如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两大板块相互分离会形成断裂谷,比如东非大裂谷。
课文最后一段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这样两层意思。首先总结了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其中有的如火山和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慢慢地抬升一样缓慢而不容易被人察觉。接着说明除了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外,还有另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不容易被人察觉的重塑地表的类型,那就是流水、风、海浪等外力作用所造成的地形地貌变化。从而过渡到下一课的学习。
(四)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通过现象寻找原因,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教学方式主要是阅读、交流和讲解、模拟实验。
1.“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在指导学生阅读或介绍地震和火山的事例时,不仅要求学生关注火山和地震发生的整个过程,更要关注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以及重塑了哪些新的地形地貌的。比如火山喷发时,岩浆会形成火山岛、火山锥、熔岩高原等。地震会造成地面隆起、升降、陷落,或出现裂缝,还会发生河流移位等。火山熔岩或地震崩塌的石块和泥沙会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为此教师要准备一些火山、地震形成的典型地貌的照片或课件。
2.“火山地震的成因”的教学。火山、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产生的。这部分的教学也主要通过阅读资料和教师的讲解进行。教科书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在上学期学到的地球内部圈层的内容,并告诉学生除地壳的深部由于温度很高充满了岩浆外,地幔也是熔蚀状缓慢流动的物质。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这一部分,而火山喷发则和地壳及地幔的岩浆活动有关系。
3.“地球内部的运动”的教学。在讲解地壳的板块运动时,教师最好能演示或让学生分组做一些模拟实验,理解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的运动方式,以及怎样导致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比如可以用报纸裁成长条形摞成一叠,或用几块毛巾叠在一起,然后用手从两端向中间挤,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还可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学生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或用一块长条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看看会形成什么地形。
4.归纳和总结。教学的最后部分是本课教学的总结,除了教科书上提到的,教师要告诉学生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一)背景和目标
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形成和重塑的内容。地球上,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内力是指由地球的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重力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地球上巨大的地貌形态及变化都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内力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外力则进行雕塑加工。内力作用造成高山盆地,使地面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破坏高山、填平低地,使地面趋于平夷。二者在地形发展方向上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本节课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学生可能不很清楚。本课教学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识基础进行的。
教科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火山和地震”;第二部分是“地球内部的运动”。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二)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有关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或资料、毛巾、报纸、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等。
教师演示:地震、火山对地形地貌影响的照片或多媒体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火山和地震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能的一种释放,是地球内部运动的表现。对学生来说,了解地球内部运动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火山和地震。教科书首先通过三个事例介绍了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和重塑地形地貌的。第一个事例是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却和堆积形成了一个新的岛屿——火山岛;第二个事例是地震造成地面隆起和升高,这是地壳板块受到挤压而断裂、错位造成的升降运动;第三个事例也是地震造成的地形变化。不同于第二个事例的是所发生的地形变化是山崩地陷,地面和山头出现裂缝,崩塌的石块和泥沙堵塞河流形成了湖泊。如果学生收集到足够的资料,还可以了解到地震和火山形成的其他地形地貌。如断层、峡谷、岩熔高原、火山湖、火山锥等。
第二部分:地球内部的运动
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火山和地震的成因让学生认识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在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介绍过),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这一部分,而火山喷发则和地壳及地幔的岩浆活动有关系。教科书按照地质学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地壳运动,以及火山、地震、断层、山脉等一些地形地貌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这些大陆板块漂浮在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上,由于地幔物质对流循环作用,使得大陆板块不断缓慢移动,每个板块的运动都同时影响着周围的板块,它们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教科书上的照片说明:在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方,地壳褶皱隆起形成山脉,比如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两大板块相互分离会形成断裂谷,比如东非大裂谷。
课文最后一段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这样两层意思。首先总结了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其中有的如火山和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慢慢地抬升一样缓慢而不容易被人察觉。接着说明除了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外,还有另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不容易被人察觉的重塑地表的类型,那就是流水、风、海浪等外力作用所造成的地形地貌变化。从而过渡到下一课的学习。
(四)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通过现象寻找原因,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教学方式主要是阅读、交流和讲解、模拟实验。
1.“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在指导学生阅读或介绍地震和火山的事例时,不仅要求学生关注火山和地震发生的整个过程,更要关注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以及重塑了哪些新的地形地貌的。比如火山喷发时,岩浆会形成火山岛、火山锥、熔岩高原等。地震会造成地面隆起、升降、陷落,或出现裂缝,还会发生河流移位等。火山熔岩或地震崩塌的石块和泥沙会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为此教师要准备一些火山、地震形成的典型地貌的照片或课件。
2.“火山地震的成因”的教学。火山、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产生的。这部分的教学也主要通过阅读资料和教师的讲解进行。教科书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在上学期学到的地球内部圈层的内容,并告诉学生除地壳的深部由于温度很高充满了岩浆外,地幔也是熔蚀状缓慢流动的物质。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这一部分,而火山喷发则和地壳及地幔的岩浆活动有关系。
3.“地球内部的运动”的教学。在讲解地壳的板块运动时,教师最好能演示或让学生分组做一些模拟实验,理解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的运动方式,以及怎样导致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比如可以用报纸裁成长条形摞成一叠,或用几块毛巾叠在一起,然后用手从两端向中间挤,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还可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学生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或用一块长条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看看会形成什么地形。
4.归纳和总结。教学的最后部分是本课教学的总结,除了教科书上提到的,教师要告诉学生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上一篇:五年级上科学教参(运动和力)
下一篇:五年级上科学教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