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科学教参(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发表时间:2015/01/05 00:00:00  浏览次数:31965  
 第8课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一)背景和目标
这课是学生对本单元学到的知识的总结和综合运用,也体现了将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精神。在前面几课学习的基础上,这课要求学生自己建造一个地形,并选择恰当的位置和材料建造房屋。然后模拟暴雨,看看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受住暴雨的袭击,并从实验中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找出改进的方法。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思考人类应如何减少因侵蚀作用而引起的自然灾害,保护自己的家园。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第二部分是“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第三部分是“总结和拓展”。
科学概念
●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
●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师展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像或课件。
(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是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一个总结、应用和评价。教科书一开始就阐明了活动的意义。
各种自然力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我们要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负面的影响。自然灾害有各种类型的,本课重点内容是如何防止和减少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以及侵蚀带来的危害。因为土地的减少和流失是人类目前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也和人类本身的活动有关,如破坏植被、过度放牧等。这些活动不仅在改变着地表形态,同时也加剧了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本课通过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的活动,让学生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知道如何防止和减少自然力量对土地的侵蚀以及对家园的破坏。这对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有意义的。
第一部分: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
课文的第一段文字,是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前面几课所学到的知识,同时提出了本课的探究任务和要求——在一个大盘子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这个家园要能尽量减少暴雨对土地的侵蚀和引起的灾害。
在提出任务和要求的同时,教科书也提示学生建造前应该考虑的问题: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等等。
“建造什么样的地形”,教科书已规定所建的地形必须是有山地和平原的,这里提出这个问题是要求学生考虑得更具体些,周详些。比如小组建造的地形中山地和平原的比例及分布,山地多还是平原多;在大盘子中具体哪个位置为山地,哪个位置为平原;建造什么样的山地,什么样的平原;除了山地和平原,我们的地形上还应该有什么。
“用什么材料”,指建造地形和房屋等的材料。使用什么类型的土壤建造山地和平原,除了土壤外还想用什么材料,建造房屋用哪些材料。
“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是指房屋建在山地、平原还是什么位置。
考虑了以上问题之后,要要求学生画出设计图。设计图应该有简单的文字说明。
教科书对交流设计图也提出了要求。在交流的时候,不仅要展示自己小组的设计图,还应对设计进行解释和说明,并作预测。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对学生的活动做导向,活动不应是盲目的,而是在积极思维指导下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教科书上一个小组在水槽里建造的地形和设计的家园模型,可供学生参考。课文上的一幅田园图提示学生在建造家园时要注意植被的存在。
第二部分: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这是一个模拟实验,但从全班的角度来看也是一个对比实验。尽管各组的设计与制作不同,但各组的降雨多少与强弱应该相同,教科书提出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提出为什么,是提醒学生应该保证实验的公平性与科学性。
接着教科书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实验结束后交流讨论的内容。包含描述观察现象(要有事实依据);和预测进行比较;思考实验结果说明什么;反思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及如何改进。其中第一条也是我们在实验中观察的重点。
教科书的最后一部分是总结、拓展和延伸。总结哪些力量会改变地形地貌,这包含地球内部的力量,以及外部的力量,同时还包括人类自身的活动。
拓展活动的目的是把实验结果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到现实生活中调查各种自然力量造成了什么样的灾害,人们是怎样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的。
(四)教学建议
1.本课内容较多,一节课既要设计、建造家园,又要交流方案,还要进行实验,最后还要思考和讨论失败、成功的原因以及怎样改进,时间上可能不够,器材准备可能也来不及,因此可以分为两节课教学。
2.各地可结合自然环境的情况进行教学,如果是沙尘暴比较严重的地区,可把探究活动改为如何减少沙尘暴带来的危害。建造一个沙漠,考虑在沙漠地区如何建造自己的家园,并模拟大风来临,检验自己建造的家园受破坏的程度。
3.教学开始,首先要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前面学到的知识,主要是各种自然力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以及影响侵蚀的因素,然后向学生提出活动的任务和目的。
4.活动的器材,可以是前面用过的水槽,也可以是稍浅一些的大盘子,分组也可以适当大一些,以减少器材准备的困难。
5.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的活动,除应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外,还可应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特别在农村的学生,可能亲眼见过自己父辈防治水土流失及危害的工作,有这方面的经验。比如在山坡上修建梯土和梯田,并用石块坚固梯坎,或在梯坎边上种植保持水土效果好的草本植物。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和当地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科研人员联系,把当地的好经验充实到教学中。
四、评价建议
1.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应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来制定,比如在科学概念方面知道山地、高原、平原等地形的特点,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崎岖不平的等等;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用一定的词汇简单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河流、海洋等地形,等等。
2.除了对学生的科学概念和探究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给予评价外,还应对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如是否主动、积极地收集相关资料,在小组活动中是否善于合作,在学习中是否积极动手动脑,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描述实验中的现象,能否积极进行交流反思等情况给予关注,纳入评价内容。
3.对学生掌握和理解科学概念情况的评价,可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问题的解释与回答、学生自己的总结、书面考核、观察实验的记录单等方式进行。其中书面考核的题目内容应该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体现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不是仅凭死记硬背就能回答。
4.单元前或每课学习前对学生初始概念的了解也是评价的内容之一。教科书中对此作了相应的设计,几乎在每一课或每一个活动的开始,都设计了了解学生初始概念的话题。比如:“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中的“我们曾经去过什么地方,我们能说出去过的地方是高山、平原还是其他什么典型的地形地貌吗?”;“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中的“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要利用教材的这种设计,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原有水平,以便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下面的教学。
5.在一课的学习或一个活动结束后,教科书往往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现象,比如:在“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中,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认识了风化作用,教科书要求学生用风化的现象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泥沙。这是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的好时机,教师要善于利用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评价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并把它和学生学习前的情况进行对比。
6.本单元的最后两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是对本单元学习的综合运用,也是对本单元学习的评价。教师可按照该课的教科书说明和教学建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并引导小组学生自己对活动的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
7.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更多的可充分利用小组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来进行,同时也可以让家长来参与对学生的评价。之前,教师可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相关的评价内容和标准,这方面的评价主要是定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