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评价
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消化系统”的相关知识,隶属于《课标》中生命世界标准的内容。生命世界的内容除五年级下外各年级都有分布。
这个单元包含七个教学内容,在与学生共同体验非常熟知的一些身体活动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机会,是孩子们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需要身体的各个部分协调运作,哪一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身体的活动,以此建立健康意识。
《我们的身体》单元共七课,《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承接在《骨骼、肌肉和关节》、《跳动起来会怎样》之后,也是在回答上一课的相关问题:“跳动起来需要能量,而能量从哪里来?”,它与《口腔里的变化》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人体结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意识,而这也恰恰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一是通过问题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学生对食物消化过程和消化器官的初始想法。二是通过探究活动完成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的自我完善,进而认识到事物的消化过程的变化与消化器官工作方式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三年级学习过动物、植物。在本单元第一课和第二课,学生已经由外及里地认识了身体的结构。
经验方面:生活中学生知道牙齿、胃、“肠”等器官是可以帮助消化的。另外四五年级的学生处在小学阶段发育高峰时期,这时的孩子对于自己的身体较为关注,是学习本单元的好时机。
思维方面:此时的学生处在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在此基础上,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了前测:主要问题是我们吃的馒头,进入身体进行了一次旅行,你认为它会经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什么样?请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你还想了解哪些相关问题,请你记录在记录纸的下面。
在对问题1的统计中发现学生提出26种食物“旅行”的路线,但是100%的不正确,即所有学生都不知道消化道到底是什么,到底经过了哪些器官。
这些问题的共性帮助我确认学生对消化道的认知有的是错误的,有些是模糊的。
其次学生提出了他们更关注的问题,也是他们在填写“食物旅行路线”的基础上通过“画和思考”提出的最多的问题——关于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形状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的深入问题,恰好是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学生进入了教师“圈套”。
综上所述:学生要认知消化系统各要素,解决不能够亲眼所见的“暗箱”问题时,缺乏经验和方法。
教学目标:
以教学参考和《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认知和身心健康为中心确立教学目标。
在本课学生应当记忆的科学词汇:消化系统、消化器官和消化道;
判断出消化道的顺序:消化道起于口腔、经过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肛门。
通过以下过程和方法学习科学词汇,理解科学概念。
(1)能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对照资料说出消化道、消化器官及作用。
(2)参与简单的活动体验,感知消化器官功能与形态之间的联系。
用系统的视角看待人体组成,改进自己对消化系统的认识;参与简单的体验活动,逐渐认识健康对生活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说出消化系统各要素及其关系。
教学流程:
教学策略、评价的分析
以“问题”为本课的驱动,建立新旧情景之间的联系,把握本课科学概念的生成进程。
在对比两位学生推测的“食物旅行路线”中,提出“食物‘旅行’的路线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首先解决前测中的第一个问题,同时明确消化器官、消化道的概念,接着提出“食物在消化器官发生了哪些变化”,进一步认识消化器官的作用,最后通过“各个消化器官具备哪些特征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来深入探究消化器官的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了解消化腺,形成消化系统的概念。认识到运动系统、生长过程、血液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之间的联系。
用间接经验探究方式,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解决“暗箱”问题。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首先从教师提供的文字资料三次提取信息,认识消化器官、消化道;并通过记录单进行梳理。
再从各种教学资源深化理解消化系统;
学生通过模拟活动帮助学生解决“暗箱”问题。
学习评价
1.从前测、课堂记录和课后监测看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开始就对学生前概念进行了前测——将自己对消化路线的已有认知记录在空白的人体轮廓图中并将自己对食物旅行所经过的各个地点的已有了解进行记录。
其次,通过记录和课堂学习进行对比,进行自评。
最后进行课后监测看学生是否达到初显和胜任的水平。
2.从前测、课堂实际、和后测看自身教学效果
在学习的过程中设计了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感知消化系统及其作用,为了内化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采用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等多种活动,在课后调查过程中扭转了我的想法,我原认为学生最喜欢的是三个模拟活动,谁知竟然是观看X光片占到首位,因为可以真实地再现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消化过程;其次是大、小肠结构的模拟,再次是胃的消化作用的模拟,学生认为帮助他们理解了作用与形态的关系。学生最不喜欢的是阅读资料,但是他们又知道资料是学习这节课科学课必不可少的资源和方法。看来,实施教学策略也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认真体会课例中关于学情研究、教学策略以及学习效果评价的设计。思考这些做法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有怎样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