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勤劳是做人的根本
发表时间:2015/01/08 00:00:00 浏览次数:7091
勤劳是做人的根本-魏书生给家长的信
赵军同学的父亲:
您好!看了您的信,知道勤劳的赵军,最近交上了两个爱玩的朋友。这两位同学在班上成绩处于中等,他们课余时间拉着赵军玩,并且劝赵军说:“聪明型的学生都不用太用功,像你这样年级前十名的男同学,全校才三名。你若像女同学那样勤奋,那就没什么后劲了。初二就这样勤奋,初三怎么办,高三怎么办?”
勤奋的赵军听了这话,觉得也有一点道理,堂堂男子汉,是不能像女同学那样勤奋。于是赵军变得比过去贪玩了。您听别人说,初中二年级,正是分化阶段,您觉得科学家应该勤奋,您觉得那贪玩的学生说得不对,可又不知道怎样说服孩子。您问我初二如果太勤奋了,孩子到升学时是不是就没潜力了。
您千万别信那两位学生的话。您告诉赵军:勤劳是做人的根本。
人世间,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是勤劳的人。只有个别政客,可以凭着投机取巧,弄到比较大的官帽戴,那只是名气大而已,像刘邦,像康生什么的,即使弄一顶皇帝帽子,副主席帽子,也谈不上对人类有贡献。您可以任意找一个古今中外对人类有贡献的人,然后研究他的一生,就会发现,他们全都认为勤劳是做人的根本。
另一类人,监狱里的犯人,绝大部分都是妄想不劳而获的人,绝大部分是懒惰的人。追寻他们犯罪的思想根源,大都不承认勤劳是做人根本,而要靠别的方式去获取名利地位,以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觉得,勤劳与否真是判断一个人究竟是人还是兽的最要紧的标志。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能使人更接近完美的层次,不劳动,则使人朝相反的方向退化。
学生也是这样。聪明而勤奋的学生,会变得更聪明,更爱学习,更爱劳动,更正直。
聪明而不勤奋或过去勤奋后来懒惰的学生,会变得自私,贪婪,作弊,会产生许多不劳而获的愚蠢的想法,以后还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不太聪明但勤奋的学生,读书时持之以恒,都能修完学业。将来参加工作,凭着自己的勤奋也能站稳脚跟,甚至办大公司,发大财。
聪明而又懒惰的学生,必然成为家庭的负担,将来到社会上便是社会的负担。
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一个人想要自由自在,轻轻松松,不勤奋,不付出艰苦的努力,是永远成不了才的。有的孩子老“长不大”,有的孩子长大了也未成人,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这些年来,有些文章,过多地宣传了有作为的人聪明的一面,机遇的一面,把他们搞得十分神奇,似乎一提勤奋就没有了新意,就缺少了新闻价值,这的确是一种误导。
个别记者,写文章的人,在报道少年大学生的事迹,报道某省状元时,也常把着眼点放在宣传他们的聪明上,把他们搞神乎其神,有的甚至还把“少读书,少学习,多唱,多跳,多玩”鼓吹成学习经验。这真是在别有用心的骗人。
科大少年班的学生够聪明了吧!但个别的还荒废了学业,原因不是别的,正是原来不奋了。
绝大部分科大少年班的学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他们自已和他们的老师总结成功经验时都觉得,最重要的一条,是因为他们会出了比一般少年更多的努力和心血。
第七期科大少年班学生陈冰青,因为特别土气,在校时有个绰号,叫“老饼”。进校时,“老饼”的入学成绩就像他土气的绰号一样不起眼。然而,“老饼”在少年班 3 年的主课平均成绩高达 94 分。
他获得科大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并提前两年参加中美联合联合招收赴美物理学研究生考试,以全国第二名的佳绩被美国第一流的普林斯顿大学录取。
“老饼”的诀窍是勤奋。他每天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书包,在校园的“三点一线”上大步流星。一次,他因英语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自制许多词汇卡,挂在床前床后,每晚的美国 VOA 教英语节目一到,他就抱着收音机到校园的草坪上收听,即使是阴冷难耐的冬日也一如既往。后来,“老饼”终于成了少年班里公认的“英语活字典”。[NextPage] 现在科技大学做教授的冯珑珑,是第三期少年班毕业生,大学 3 年就学完了 5 年的课程,并以优异成绩考取天体物理学博士生。他说起自己的成长过程,一再强调刻苦的重要性,脑子灵也得要勤奋。
宋代王安石写过《伤仲永》,那是一个典型的不进则退的故事。天赋、天资、素质上异于常人,只是具备了比较好的接受知识、增长才干的基础和条件,如果从此不再勤奋努力,智力也会衰退,神童也会变愚蠢。
您再引导赵军分析一下,他们班里那些学习尖子,不都是勤奋努力的结果吗?再看那些后进学生,其实智力并不比尖子差多少,有的后进学生还非常聪明。为什么成绩低?就是不肯勤劳地耕耘的结果。
我的学生回答是:“中学阶段是最公平的阶段,只要勤奋,就有成绩;有了成绩就更公平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不会歧视任何一个成绩突出但家庭贫上大学后来看我,说:“老师,我现在感觉到中学是人生最好的阶段。”我问:“为什么?”寒的人。大学毕业分配就不公平了,就得成绩加熟人加权力加社会背景才能到理想的单位了。听参加工作的人说,到了社会上,就更复杂,人与人机遇就更不均等,不公平的事就更多了。”
真是这样,中学阶段是人生机会最公平、最均等的阶段。不管家境多么贫寒的孩子,只要他春天辛勤耕耘,秋天就能成为学问上的富翁。反过来,任你是总统、首相、亿万富翁的儿子,春天不耕耘,不劳作,秋天照样做学问上的穷人,学问上的乞丐,学问上的小偷。
这些年来,个别人急功近利,宣传一些浮躁的东西,哗众取宠。宣传一种醉生梦死的人生观,说什么人活着,就是吃穿二字。宣传一些把人变成兽的论调,以致一些不懂事的青少年也傻乎乎地跟着去喊吃喝玩乐的口号,也傻乎乎地跟着这帮子非人的“文人”们去指责勤劳,去讽刺刻苦,去批判努力,去挖苦辛勤劳动的人们。这实在是用懒猪懒鸭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辛勤劳作的人们。在他们看来,猪狗鸡鸭的懒惰似乎要比人的勤奋更值得赞扬。
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做人,我们绝不能上只会吃喝玩乐的“猪鸭”们的当。我们要向自己的孩子大声疾呼:勤劳是做人的根本。
科学家们说: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 成功等于99 分汗水加 1 分灵感。
我想找几句文学家论勤奋的名句告诉赵军。我翻开 1989 年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妙语大全》,这是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五角丛书”豪华本,全书 39.4 万字,设了五章共有 38 个栏目,分别是:童年、青春、目标、机会、磨难、成功、父母、老年、生活、学习、劳动、实践、才能、思想、修养、家庭、祖国、事业、个性、男女、情感、爱情、友谊、悲欢、欲望、丑恶、言谈、世态、真、善、美、权利、正直、希望、信仰、贡献、幸福、荣誉等。我原来以为会有勤奋这一栏,可是找不到。
信写得长了,话说得多了,我是真诚地盼望咱们中国的年青一代相信,勤劳是做人的根本,吃喝玩乐只是做人的树叶。我向我的学生大声疾呼要勤劳。您也一定要劝赵军,别信别有用心的人胡说八道什么吃喝玩乐最有趣。那是骗人,勤劳才是做人的根本。
22、别再伤害孩子天性 警惕中国家长身上藏的十把刀
中国家长的身上藏着十把刀,家长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使用这十把刀,使孩子天生纯真的品性一步步受到伤害。
第一刀:砍去民主 种下家长专制的种子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家长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样。现在的孩子不用下跪了,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做到最基本的民主呢?比方说涉及孩子利益的事情,家长有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当家庭内部出现争执的时候,无论有没有道理,家长总是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代替孩子做出决定。而这种行为就是一刀砍去了孩子脑子里的民主意识,而让他觉得强权就能战胜一切。
第二刀:砍去爱心 种下自私的种子
当你为如何抚养年迈的父母而与你的兄弟撕破脸皮,为分父母的那点遗产与你的姐妹大打出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有一双惶恐的眼睛正疑惑地看着你的表演?
当你看到小偷在撬邻居家的门,而你拉着儿子匆忙离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儿子的另一只手握成了拳头?当女儿告诉你小区花园的水龙头坏了,你是提上工具去修理或者立即给物业打电话,还是告诉她别多管闲事?你假装没有看见公共汽车上站不稳的老人,当孩子想起身让座的时候,你却用眼神去制止他。你的这些表现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在一刀刀砍去孩子的爱心,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自私的种子。
第三刀:砍去诚实 种下说谎的种子
孩子一旦明白说谎就可以不挨揍、不挨骂,或者可以让皮肉之痛迟一些来临的时候,他就可能慢慢变成说谎专家。小孩子说谎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我们说实话可以得到实惠,那谁还愿意冒险去说谎呢?很多的孩子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谎,而小孩就不能呢?小孩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发觉了大人是经常说谎的。我们给孩子的解释往往在辩解说我们的谎言是“善意”的。但对孩子来讲,善意的也好,恶意的也罢,那都是谎言! [NextPage] 第四刀:砍去冒险 种下平庸的种子
孩子要下河游泳,成人不是教会他怎样在水中保护自己,而是简单地拒绝——理由当然是危险。孩子要登高也不被允许,当然也是由于安全的原因。
孩子都十多岁了,还不敢一个人到门口去买东西,因为大街上是危险的。不会自己削苹果,因为刀子是危险的。二十岁的孩子还不会开火做饭,因为煤气是危险的。
是啊!现在的社会有些乱,出门有危险,在家也不安全。但就这样一直抱着,他们又如何能长大呢?一点点危险都不能经历的孩子肯定是平庸的。危险处处存在,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教会孩子识别危险,处理危机。
第五刀:砍去守纪 种下违法的种子
孩子自己过马路很少会去闯红灯。孩子骑车也会规规矩矩地在自行车道里行驶。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背“红灯停,绿灯行”的口诀。可是当他们跟父母一起上街的时候,总是被大人拉扯着不走人行横道,不走地下通道,也不走人行天桥,而是翻栏杆、横穿马路。大人的借口是我忙,赶时间。殊不知这一刀让孩子体会到:规则是可以不遵守的,自己的利益大于规则的严肃性。很多人开车时带着孩子,脑子里没有交通规则,眼睛里没有交通标志,在街上横冲直撞,非得看到警察叔叔才收敛一些。这就教会了孩子:人治大于法制。在法规的执行者看不见的情况下,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肆意践踏法规。
第六刀:砍去善良 种下恶行的种子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不愿意带着孩子去为灾区捐献衣物,因为我们交过税了,那是政府的事。我们不给街角的乞丐一点施舍,因为他们肮脏。
当孩子想给交不起学费又体弱多病的同学捐款时,你问,是不是学校规定必须这样做的?还会问,规定最少捐多少?你在一点一点砍去孩子善良的本性。买东西时别人多找了钱,你拖着孩子快速离开。同事得罪了你,你指使孩子偷偷拔掉他自行车的气门芯。家里做饭少几棵大葱,你不去找邻居借,而是叫孩子到走廊去“拿”几根。你又一点点地在孩子身上播种着恶行的种子。
第七刀:砍去自然 种下破坏的种子
在公园游玩时你带着孩子去攀枝摘花。离开的时候,孩子要带走垃圾,你说不用管,有清洁工干。为了让孩子高兴,违反规定向笼中的猴子投喂食物。喝完饮料,你随手扔瓶子,抽完烟,随地扔烟头。孩子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喜欢动物的。我们却当着孩子的面杀掉了他喜欢的鱼,杀掉了他喜欢的鸡鸭。让伤心的孩子再也不愿意吃这些动物了。
我们在劝说孩子的时候用的是“万物为我所用”的逻辑。告诉孩子的是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可以戕害一切生灵。
第八刀:砍去创新 种下机械的种子
我们可怜的孩子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已经不懂得什么是创新了。当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因为自己工作的劳累而懒得回答,或许因为他问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知识范围而敷衍。我们惯用的伎俩就是:“等你长大了就懂了!”“这个不要求掌握,你记住就行了!”“这个是不会考的!没有为什么!”等等自以为聪明的说辞。殊不知这会让孩子慢慢变成考试动物,脑子机械化了,不会思考了。几十年应试教育的恶果,使我们在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它的升学率。不管学到了什么知识,只要能上清华、北大就好!
第九刀:砍去欣赏 种下嫉妒的种子
孩子小的时候总会毫不掩饰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东西的欣赏,会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喜爱。孩子告诉家长某某同学多么优秀时,家长总是拿孩子的短处跟他崇拜的人比较,要么说看人家多聪明,多努力啊!哪像你这么懒!要么说要向他学习啊,给父母争光!这种批评式的比较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影响孩子的自尊心。
最初,孩子会说:“我要比他还棒。”可当一次次地超越不了自己欣赏的对象,又被父母奚落之后,孩子那良好的欣赏的心态就会变成糟糕的嫉妒心了。嫉妒,这个人生的一大公害就被天真的孩子学会了!
第十刀:砍去竞争 种下仇恨的种子
竞争本来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个没有竞争的社会将失去向上的冲劲儿。人都是在这个竞争的环境中生存的。人类本身就是在动物的竞争中优胜出来的,所以人天生就有竞争意识。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是,失败者要学会握着优胜者的手真心地向他表示祝贺。
我们都可能会在单位被同事超越,在生意场上被对手打败。回到家里,我们不是客观地分析失败原因,争取下次胜利,更多的是找客观理由,辱骂竞争对手。别以为你的孩子还小,听不懂大人的事情。他已经从你的身上学会了仇恨超越他的人。我们每个做家长的人都应该反思。在我们指责社会的不公,指责教育的失败、指责别人道德沦丧的时候,我们自己又是在怎样培养孩子?收起你手里的刀,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保留他们天生的优良品质,给社会以希望。
文章评论[NextPage] 23、魏书生:激发学生兴趣十三法
我除了当校长兼书记任班主任教语文课外,目前还有38项社会兼职。近十三年来,每年都有四个月以上时间在外出席各种会议。人是环境的产物,这样的环境,使我热衷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课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自学,十多年来,每个学期我都只用30多节课讲读教材。提倡自学,减少讲读,并不意味着讲读课可有可无,可以敷衍了事。我和学生都很重视节数不多的讲读课,想方设法提高讲读课的效率。提高讲读课效率的方法很多,激发学生兴趣便是其中之一。我喜欢用下面13种方法激发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
(一)组织教学
十几年来,我们班经常有外省市老师来听课,刚接新班时,学生不习惯,有时我和学生在舞台上,台下坐满了听众,学生难免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显然要上好课,先得组织教学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课前三分钟,我喜欢分别用六种方法组织教学:
1.集体唱一支歌
要求唱歌的时候身体坐直,目视前方的黑板,看黑板中缝的中点,将中点看成彩电,唱哪首歌,就意想彩电里正放映那首歌曲的录像带,然后再感觉自己全身心溶进了歌词所描绘的境界。这样入静入境地全身心唱歌,课堂气氛立即就轻松了,同学们甚至会忘记了是在舞台上上公开课。
2.集体朗诵
有时我问学生:“大家愿意朗诵吗?最喜欢朗诵哪篇文章?朗诵诗也行!”“朗诵陈毅的《梅岭三章》。”“可以。”“朗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也行。”于是我说,“请全班同学起立,身子站直、头要正,请各自再调整一下表情,就像演员演出一样,好,预备,起!”全体同学铿锵有力地朗诵,显然容易振作士气。
3.口头作文
正式讲课前,我喜欢请学生口头作文。我随意出一个题目,如《从二青会辽宁获72枚金牌想到的》、《我国入关的利与弊》、《租让土地的得与失》、《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打法》。听完题目,学生们稍加思索,便站在自己的位置,六嘴八舌他说自己的文章。有多大劲使多大劲,用不着担心打分少,也用不着怕别人批评,个性得到最充分的解放。
4.气功冥想
也有时课前我用引导学生做气功冥想的方法组织教学。请同学们起立,两脚分开,与肩等宽,俩脚平行,背直、头正,微闭双目,以目视鼻,以鼻对口,以口向心。然后意想丹田之处有一朵莲花盛开着,浑身放松,若感觉深呼吸舒服,则深呼吸。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排除与课堂无关的思绪。冥想则是引导学生闭双目,意想自己像一片云,飘向空中,然后变成一轮月,俯瞰地球这个直径比月亮大两倍的浅蓝色的星体,再想自己是一颗星在广阔的宇宙空间遨游,这时再看地球只是光亮极弱的一颗小星星,所谓“处天外遥望地球很小,居体内细察心域极宽”。这样个人的得失进退荣辱恩怨就很容易变小,自然就从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了。
5.再现自己最辉煌的时刻
也有时课前三分钟,我请每位同学让时光倒流,意念上走回当年自己最成功、最辉煌、效率最高的时刻感受那时内心深处的愉快感、自豪感,使之扩大,使之迁移到今天的学习生活中来。
6.扮演杰出人物的角色
有时课前我请每位同学扮演自己最崇敬的那位伟人或杰出的人物,意想自己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为人处世都和那位杰出的人物一样。许多学生这样想了两三分钟,就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上进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我们管这种做法叫做“精神充电”。
经过课前组织教学,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境,迎来了即将开始的语文课。 [NextPage]
(二)设计导语
导语设计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
如讲《周总理,你在哪里》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国防外交、教科文卫、工农商兵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给予及时具体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这样全班同学的情绪很快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怀念中,学习这课的兴 趣更浓了。
《论语六则》这课书的导语我这样说:“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谁排在第一位?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么一说,学生们学《论语六则》的兴趣便浓了一些。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
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三)设计板书
我平时讲课板书少。板书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教材。以下五种板书形式、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1.字体变化
如讲议论文我喜欢用仿宋体或黑体美术字写课题;讲说明文则喜欢用楷书或魏碑体写课题;讲记叙文用行书;文言文则大多用隶书写课题。我写得认真仔细,学生便也极认真地看,有的还边看边模仿,同学们感觉汉字千变万化、奥妙无穷,激发了听课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练书法的兴趣。
2.故意写错字
板书时故意写错一两个字,既提高了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又使爱写错别字的同学引以为戒。比如:我写《******》板书时,故意将作者周敦颐的名字写成周孰颐,一时间下面议论纷纷,爱溜号的同学也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趁此机会,我请同学们给改错,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也有时,写板书时,我便将难写的字、易错的字,干脆空着不写,然后请爱写错别字的同学到前面去填空,激发了学生改错别字的兴趣。
3.变换表述形式
提炼教材内容时,尽可能不只用横行续写这一种形式,而应经常变换形式,或用表格式,或用网络式,或用金字塔式,或用树式。如:表述语文知识结构,我爱用树式;进行单元教材总结,就大多采用表格式;总结汉语知识,就用网络式。
4.图表、图画式
如讲《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人民英雄纪念碑》、《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文章时,我尽可能用画图表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文章理解得更透彻。也有的文章、诗词,为了使学生明白,我随手画一幅简笔画。讲古代以山之阳,水之阴为南,山之阴,水之阳为北时,学生不好理解。我便随手画一座高山,山下有一条大河。山河的南面画一轮红日。学生一看,马上理解了,能见到阳光的是山的南面和水的北岸坡,所以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亦然,学生觉得很有趣。
5.请学生写板书
请学生写板书,或归纳课文内容,或写段意,比老师一个人一堂课独占黑板,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板书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钻进去,我觉得教书多了一分乐趣,学生也感觉上课多了一分乐趣。[NextPage]
(四)注意教态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倘教师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怎么要求学生兴致勃勃呢?这些年来,校内校外的工作压力较大,也有一些麻烦事,不管这些麻烦事多么多,我也告诫自己不能把这些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课堂应该是乐园,教者应该是愉快、乐观、积极、进取、热情、真挚、满怀信心的。我经常告诫自己:今天要比昨天教得更好,这样便在极累的时候也能振作精神,精力充沛。
虽然课堂有时也要有紧张的竞争,甚至需要教师严厉,但那必须是基于对学生真诚爱护而产生的严厉,决不允许教师把在别处带来的不愉快的感情拿到课堂上渲泄。
我总想,教师的教态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到教者本身的讲课兴趣。那些喜欢研究表情、姿态、手势的教师,大多对上课抱有浓厚的兴趣,觉得上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五)说话语音变化
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同一句活,会说的人让人听了笑起来;不会说的,让人听了跳起来。富于变化的语音显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音变化可以从五方面入手。
1.调整音量
大音量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有时在大音量讲儿句之后,再用小音量,学生反倒更感兴趣。有时我讲课,讲到精要之处时,便问学生:“老师是小声讲好,还是大声讲好呢?”学生纷纷要求小声讲。于是我便用极小的音量讲,学生纷纷伸颈,侧目,全神贯注地听,我便用较小的力气,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调整音调
同一句话可以用A、B、C、D、E、F、G等不同音调说出来。有的教师讲课调值较高,但音量不大,很好听,叫做高音教学。有的教师说话调值尽管低,但音量大,听起来浑厚有力,叫做低音教学。如果调值高,音量再大,听久了容易使人疲劳。反过来,调值低、音量再小,同样使人感觉有气无力。我讲课时,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甚至自己的身体状况变换语调。
3.调整语速
说话速度的变化也影响到学生的兴趣。有时我讲话速度极慢,以引起学生对所讲内容的重视,也有时一连串排比句子说得极快,同样也是引起学生的注意。《陋室铭》这篇课文,在快而不乱的前提下,可以用12秒钟读下来,在慢而不断的前提下,可以用92秒读下来,两者相差八倍之多,但都具有不同的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学生也好,老师也好,其实都喜欢听别人抑扬顿挫的讲话,喜欢听别人疏密相间的发音。
4.以情感人
音量、音调、语速的变化能影响人的兴趣,但这些都是声音的形,而不是声音的神,声音的神的变化才具有更大的感染人的, 力量。什么是声音的神呢?就是说话的感情。比如:“要与人为善。”这句话,就可以用喜怒哀乐、热情、冷漠、挚爱、厌恶等几十种不同的感情说出来,感情不同,产生的效果当然不同。我经常要求自己用不同的感情去读同一段文章,经过比较,选择那种符合文章实际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5.进入角色
同一句话,不同身份职业,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格品质的人说起来,会千差万别。我读课文,读课外读物时,尽力使自己进入角色,这样做,自然激发了学生听的兴趣。
说话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谁都能说话,但说得好却不容易。说好了,别人高兴,自己愉快,说得不好,别人心烦,自己也别扭。要说好话,就得研究音量、音调、语速、音情,并进入适当的角色,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兴趣。[NextPage] (六)引导想象
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一般情况下,我引导学生将文字变成图画有这样四步要求。勾勒出形态,染上色彩,使画面动起来,让画面更鲜艳、更逼真。以张志和《渔歌子》的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鸳飞,桃花流水蹶鱼肥”为例。教这首词的时候,我说:“这是一首景物描写极成功的词,我们应该认真品味,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有的同学闭上了眼睛,一般情况下,闭眼的效果要好得多。
1.勾勒形态
请同学们先在脑子里放映西塞山、白鸳、桃花、流水、蹶鱼的轮廓
2.染上色彩
请把黑白电视变成彩电,看谁脑子里画面更鲜艳美丽。学生们说脑子里出现了青色的山,粉红色的桃花,碧清的流水。
3.使画面动起来
白鹭在山前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在小溪中叮咚流淌,欢快跳跃的蹶鱼则不时跃出溪流汇积而成的深潭……
4.使画面更细致、更逼莫
同学们还可以在大脑中放几个特写镜头:白鹭身上洁白细密的羽毛;鲜艳的桃花上带着花粉的花蕊……
不只写景的文章、诗词能变成图象放出来,状物的、写人的都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用特写镜头再现少年闰土那明亮、聪明的眼睛,红润的脸膛;中年闰土那黯淡无光的眼神,那布满皱纹的脸。形态色彩越逼真,学生受到的教育就越深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
一般讲课时我不精雕细刻,从不逐句逐段地分析,但决不意味着好的段落不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讲到文章的妙处,我不仅让学生把文字变成画面,而且力求将学生导人情境之中。
如讲《菜园小记》,我说:“咱们学这课书都要体验劳动乐趣,品尝田园乐趣。”“怎么体验呀?”先请同学们看书,看书之后,先在大脑中放映菜园的图象。这图象越来越鲜艳,越来越逼真,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在我们的脑子里,而是在我们的周围。一行行果树下面是一片片的菜园,我们就站在菜园里,站在畦垄上,前后左右是嫩绿的菜苗,空气中飘来泥土的芳香,花的芳香,香菜的芳香。我问:“踩上畦垄了吗?”学生们闭着眼睛,笑眯眯他说:“踩上了!”“闻到土香、花香、菜香了吗?”悟性好的同学可以回忆起土香、花香、菜香的味道。于是便答:“闻到了!”“那么我们开始间苗吧!”于是同学们弯下身子去间苗。一时间课堂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同学们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想象感知过程中,品尝到了田园乐趣,深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还有一种进人情境的方式是操作。例如:我讲《活板》一文时,问大家能不能准备一套工具,假设是活字印刷的铁板、铁范、字模。学生们犹豫了一下,回答说:“能!”“那么就请大家每人准备一套模拟教具。”于是同学们有的将课本夹子当铁板,用纸条折叠成铁范;有的用橡皮、有的用瓶盖、有的用铅笔刀做印模。教具准备好了,我们就照教材所写的印刷过程,假设自己是印刷工人,一步一步地照着操作,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引导学生进人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八)请学生猜测教师
请学生猜测老师容易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我想,一位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规性的学法,帮学生制订一些语文学习规矩、计划、制度,在大的方面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老规矩可遵守,在大的方面让学生猜得透。但在具体教法的运用上,在一些小的技术,技巧问题上,又应该让学生猜不透,越猜得半透不透的,学生越愿猜,越猜学习兴趣越浓,与老师感情越近,对老师理解得越深。
有一次,十几座城市的300多位老师到我们班听课,我讲的是《核舟记》。遵照学生意见,翻译时先易后难。最后剩下船头一段,因这段人物位置关系不太好理解,翻译效率可能不高。我就说:“老师想了一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大家很容易理解课文。谁能猜一猜,老师想的是什么办法?”我刚说完,一位同学就举手抢答:“老师一定是想找三名同学,分别扮演苏东坡、鲁直、佛印,让他们照课文内容去表演自己的角色,他们边做、老师边指导,大家看书纠正,难点就解决了!”我一听很高兴,问:“你猜得太对了,你怎么知道老师这样想?”他说:“我上课时经常猜老师今天又能用什么好办法讲,猜得多了,猜的能力就强了。”
请学生猜猜老师,能激发学习兴趣,能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还能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解他人的能力。 [NextPage] (九)适当用一点班级用语
我们班有一些班级用语,什么“小马蹄坑”啦,“边角余料”啦,什么“一百年”、“后三节”、“三角”等等。一说这些话,只有我们班同学明白。还有一些同学带有褒义的绰号,我在上课时,都适当地用一点,调节一下课堂气氛。
有时,我发现一些同学又沉闷了,便出两道题,说:“这两道题,不许积极发言的同学答,大家说谁回答呢?”同学们推荐说:“一百年回答!”谁是“一百年”呢,就是那几位不爱发言的同学,大家管他们叫“昏睡百年”。经常出点题,专门请这些同学回答,时间久了,他也就不“昏睡百年”了。
有的同学长得聪明伶俐,很像聪明的一休,同学们给他起个绰号叫“一休”。我在语文课堂上也便这样称呼:“请一休同学到前面来做题。”
还有一些班级用语,使用之后,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并且增进师生的感情,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同学们的上进心。[NextPage] (十)请学生说、读、写
学生上语文课要进行四种实践活动:听、说、读。写。这样才能增长四种能力,如果教师把课堂变成讲堂,只是一讲到底,最终效果一般不大好。因为学生失去了说、读、写的实践机会。广大“第三世界”学校的学生,许多人有意注意力持续不了45分钟,特别是中下等学生,听得大多,失去了练习、消化理解的机会,时间长了,债越欠越多,上课就会越来越没兴趣。
我常想,上课时,只解放学生的耳朵,却堵住他们的嘴,捆住他们的手,由教师唱独角戏,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尽可能让学生说,让学生读,让学生写,这样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
比如板书学习重点,一般是我写,偶尔有几次请学生写,同学们关注学习重点的兴趣就浓一些。如果请几名同学同时写,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一些。
读课文,教师范读是一种形式,学生朗读、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同样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形式。考虑到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不断变换讲课形式,学生就能从上课到下课始终有较浓的学习兴趣。
我讲课有个习惯:教师不替学生讲学生自己能讲清楚的问题,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
(十一)组织学习竞争
课堂上适当组织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竞赛可以定时间而不定任务,也可定任务而不限时间。
如讲《岳阳楼记》,我们搞竞赛看谁默写得快,就限定一分钟时间,从第二段开始默写,看谁写得多,我刚说完“开始”,大家就全身心投入竞赛之中,比赛结果,除三名同学外,大部分人一分钟都写了40多字,还有15名同学超过了50字。
讲《面人郎》,有的段落,大家感觉很好,尽管教材没要求背诵,但同学们愿背一背,那好,就来个一分钟背诵比赛,能背多少算多少,结果一分钟时间,同学们都背了60字以上,最快的同学背下来120多字的一段话。
也有时候,竞赛定量不定时,本篇课文四个解词,看谁背得最快,45秒钟时,第一位同学举手表示背完了,90秒钟最后一位同学也会背了。
即使在盛夏高温的日子里,并且正值疲劳的下午3点钟上课,一听说开展学习竞赛,学生们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忘记了炎热,忘记了疲劳,全心身地投入竞赛之中。
一节课有一两次乃至三四次短时间的竞赛,使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的思维有张有弛,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NextPage] (十二)多和学生商量
语文课怎么上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这就要多和学生商量,商量商量,符合学生实际了,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就浓。
我经过和学生商量,确定了语文课的六个步骤“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具体到某一个步骤我也经常和学生商量,听取学生的意见。如:《出师表》这篇课文,定向时,是确定四项任务,还是三项,五项或更多,先进同学完成几项任务,后进同学完成几项,三言两语,七嘴八舌,一两分钟时间,使我由拿不准主意变得了解了学生的需要,学生们也明确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学生自学、讨论时,我也参加某个讨论组,商量哪些问题是难点,有没有必要答疑。这样到课堂第四个步骤时,我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第五步自测哪几道重点题,我也常和学生商量,有时干脆请几名同学各出一道自测题。自结也不是每次都八股式地非找一名同学总结不可,有时征求学生意见看有无总结的必要,大部分同学认为某节课没必要总结时则不总结。
我学会了教语文课,最主要不是从书本上,而是在和学生共同商量中学会的。学生们教给我许多书本上没写的知识,学生们告诉我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师生商量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做课堂主人的责任感,义务感。
(十三)施加喜欢上课的意念
我引导学生练气功,面对学习、锻炼、劳动各项任务,都施加一个喜欢的意念、快乐的意念,时间长了,人的潜意识就会发生变化,厌恶劳动,害怕锻炼,躲避学习的个别学生也常常变得喜欢劳动,愿意锻炼,热爱学习了。
每天课前,课中,课后都要引导学生施加一个我喜欢上课,上课很快乐的意念,时间久了,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就能配合协调,潜意识就会编制出喜欢上课,上课很快乐的程序,从而使学生的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当然会越来越浓。
课堂虽小,钻研进去,便会发现,这里面有着广阔的天地,有无穷无尽的学问,当然也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乐趣。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当然不只上述十三种,我只是刚入激发学生兴趣的科研之门,前面还有更广阔、更迷人、更深奥的天地在吸引着我,我得加快脚步往前探索。[NextPage] 露水蔷薇
这篇文章真好!我也喜欢让学生偶尔在语文课上唱歌,比如中午的课,学生想睡觉,找人唱或者干脆他们让我唱,就不瞌睡了,这办法很灵的.再者,我也喜欢读课文,他们也喜欢,喜欢陶醉其中.还有,我也爱故意写错字,比如教古诗的时候.
这篇文章,我收藏了.谢谢!
24、边教边研究
我经常收到一些青年教师的来信,信中常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样提高教学效率的?我经常和一些青年教师座谈大家共同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你是怎样提高教学效率的?
仔细想来,我提高教学效率主要靠边教学、边研究,从科研的角度来认识教学,八年教学。人们从事某项劳动,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重复式,一种是科研式。比如工人造机器,农民种庄稼,重复式的劳动就是只沿袭前人,沿袭自己的昨天,循规蹈矩,一成不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做,劳动效率当然只能今天和昨天一样,昨天和去年一样,谈不上提高,劳动者本人心理也会感觉累,感觉枯燥无味,疲乏厌倦。科研式的劳动者呢?他们总是千万百计地从旧中夺出新来,千方百计地想比昨天于得更巧、更好,劳动效率更高。由于立足于干方百计想新办法,他们工作效率当然高,劳动者本人的心理也会感觉轻松快乐,积极充实,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劳动。
重复式的劳动倘施加于演员、摄影这样光彩诱人的职业,也会使人感觉疲倦、困苦、索然无味。反过来倘科研式的劳动施加于焊接、种菜这样平凡普通,看似千篇一律的职业,也会使人感觉常干常新、兴味盎然。
于是我便努力叮嘱自己一定要从科研的角度看自己的教育工作,要力求从旧中看出新来。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的我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提高。我的观念更新了,世界在我的眼里就新了。自己新、他人新、世界新、工作新,人工作起来效率才高。从科研的角度来看,就常觉得:今天讲课要比昨天有新的突破;语言要比昨天更吸
引人,更有感染力;表情要比昨天更使人愿意接受;姿态要比昨天更自然;板书要比昨天更富启发性;如学生的感情要比昨天融洽。做不到多方面比昨天强,就只做一个方面中的某一小点,这样嘱咐自己去上课时,精神上就感觉很愉快,就总觉得有新的值得研究的课题。 [NextPage]
边教学、边研究,具体从哪几面入手呢?就我自己而言。我一直努力做三件事:一、看多家之言。二、坚持写日记。三、坚持写文章。
一、看多家之言
我总觉得,教书的人自己要多看书,要看多家之言,才能融汇贯通,才能领会到理论的精神实质。我刚教书的时候,便听说有个叫凯洛夫的苏联人,提倡“三段”、“五环”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很多老师说,只有符合凯洛夫“五六环节”要求的课才是好课。后来又看了赞科夫“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看了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再看美国教育家杜威“儿童中心”的理论;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再看捷克、法国、英国、瑞士等国教育家的主张和咱们中国自己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朱喜、梁启超、陶行知、叶圣陶的教育理论,才明白凯洛夫只是诸多国家中的一个国家——苏联诸多教育家中的一位教育理论家。这样想来,就明确了我们根本没有必要使上千万中小学教师都非以凯洛夫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不可。看得多了,就理解了各家各派的理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的责任在于结合自己的实际去吸收各家理论的长处,同时又要防止沿着这个长处走得太远,从而越出了真理的范围而导致失误。
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我的长处,一定要注意以我为主,以我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教学特长为主。用各家各派理论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长,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这样学理论才有用途。如果为了学理论而学理论,忘记了结合自己的实际而学理论,消灭了自己的风格、个性、特长而躺在某一派理论的书本上,这样的学习就成为无用甚至是有害的学习了。
我常想,教师学理论有点象蜜蜂采花粉,叮在一朵花上绝不会酿出蜜来,需要在成千上万朵花上采集花粉,再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才能酿出蜜来。教师呢?学了几家几派,甚至几十家几十派理论中合理的部分,来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应用于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个性与特长,那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率,一定能酿出甜甜的教学之蜜。
我还觉得教书,不一定只看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书籍,还应该看看其它学科的书籍,可能的话尽量看一点教育以外的书籍。这些年,尽管忙,但我仍努力坚持着《外国教育动态》、《国外科技动态》、《人民教育》、《教育研究》、《辽宁教育》、《普教研究》等杂志。除了看《教育学》、《心理学》、《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思想史》等教育书籍外,也挤时间看弗洛伊德、荣格、雅科卡、卡耐基、尼克松、戈尔巴乔夫等人的著作,看毛泽东的著作,也看《周易》、《论语》、《道德经》等。《袖珍西方名著手册》一书我买了一年多点,由于翻来复会地看,看上去已经象一本很破旧的书了。
看多家之言,要用去一部分时间,形式上看影响工作。实际上,正因为看书,才看清了日常工作中有哪些是无效劳动,从而去掉它;因为看书,才学习了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看书,才使教学管理更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看多家之言,才使自己有可能掌揭必要的进行教学研究的理论,才能使教学研究少走弯路。
二、坚持写日记
研究,就需要有素材,需要第一手实践的事实与有关数据。素材、事实、数据都需要积累,而积累比较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写日记。
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记两种日记。一种是工作日记,每天做了什么工作,接待了哪些客人,开了什么会,到外地讲了什么课,做了什么事,每天必记。从1978年2月20日到中学教书那天起,一直记到今天晚间,一天也不缺。到今天已经记完了11本约66万字了。另一种日记我从八十年代第一天开始写。记叙、议论、抒情、抄写、说明相结合。写所思所感,写风土人情,写善良的学生,赞喜欢的书籍,颂感人的文章……到昨天晚间11年多来一天不缺,已经完成110多万字了。
日记能帮我记住自己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物,记住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人很奇怪,许多好的、成功的做法,不知不觉会忘了做,甚至记不起曾经做过。写了日记,常翻一翻,能使我们达到昨天曾达到的高度。至于要搞教育科研,写文章,需总结回忆自己过去的有关情况,日记当然是最好的材料库了。
写日记还有利于研究自己、改变自己。很少有人写日记让自己狭隘、自私、消极、懒惰。神经正常的人,一般都在日记中劝自己、鼓励自己,要宽厚、要助人、要积极、要勤奋。这发自内心的劝说和鼓励,同来自外界们劝说鼓励相比,作用更大些。经常这样劝说自己,自己就能更冷静、更清醒、更宽厚助人,积极勤奋,更具科学头脑。
日记文体不限,可叙述、可论述、可描写、可抒情,亦可两者三者兼而有之。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以我手写我口、写我心。想到哪写到哪,不用考虑润色词句,怎么高兴、怎么轻松就怎么写。
日记长短不限,有话即长,无话即短。刚开始,写几句话,时间长了,能力强了,便增到三、五百字。即使这时,我也不限定自己每天必须写上50O字不可。仍然是顺其自然,想说的话多,我有时写一两千字,要说的话少,也有时只写三、五十字。不过份约束自己,便觉得写日记是乐趣,不是负担。
每天有了什么新思想,恐它稍纵即逝,那就拿出笔来,将它记在左手腕上,晚间一整理就是一篇日记。人很奇怪,在某个特定的时间,脑中常常突发奇想,闪着智慧的光芒,比自己平时想的要高明得多。但倘不及时抓住,这一想法立即逝去,时过境迁之后,再也不会忆起。为了超越自己,为了研究出更高效的教学方法,人必须善于抓住这些灵感。
望着这些年自己写完的26本、170多万字的日记,我觉得它们真象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资料库。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取写论文的资料: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自己的欢乐与苦恼,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学习成绩,教学方法适用的群体与个体范围,以及多方面的具体数据。
三、坚持写文章
看多家之言,提高了理论水平,写日记积累了素材,这都仅仅是搞科研的准备工作。搞科研,主要的工作形式之一就是写文章。教师这一职业决定了每位教师都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机会,但有机会是另一回事,有没有科研能力是另一回事。写文章就是抓住机会、利用机会进行科研的有效途径。人一旦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本职工作,那么无论他的工作多么平凡,都会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就有无穷无尽的乐趣。
大的远的不说,每天的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班级管理尽可以写成文章。写成调查报告、教学杂感、实验报告等等都行,如:《谈今日六节课的节奏》、《数学课堂记实》、《语文课堂学生兴趣分类》、《45分钟学生注意力变化》、《课约三分钟学生注意力分类》、《不同性格学生自习课表现异同》、《五分钟记忆力比赛结果分析》、《男女同学自习课目制力比较》、《课间操动作到位情况与学生性格的关系》、《眼保健操乐曲与学生动作协调状况分析》、《长跑过程中学生的耐力比较》、《气功人静时间差异调查》……。
单是一堂语文课,就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选材写成文章。如,学生因性别、性格、智力、体力、兴趣、爱好、基础的不同,在课堂上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均有不同,这就可以分别写出几十篇文章。总之,不是生活中缺少科研内容,常常是我们自己缺少发现科研内容的能力。
常有人以为,写是输出,输出是有资历、有经验、水平高的人做的事。青年人写文章,常被无知的人讥笑为:吃了一把草,便想挤出两杯奶;自身只有一杯水,却想往外侧一桶。我总认为,写作既是输出,也是输入。
因为要写,要发表自己的见解,通常就要先看别人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认识的。比如我写《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就要先看教育理论家对这一问题怎么谈的,有几派不同的观点,又要富有经验的老师和前辈是怎样做的,我和人家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显然这样学习理论与经验,比平时随意翻翻,吸收与消化对结果要强得多。[NextPage]
写作文又是输入实践经验的一种方式。人平时工作的计划性、目的性往往不够强。如果写《谈培养学生的效率感》这篇文章,那么这个学期就会制订出一系列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效率感的计划、措施。这个学期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就明确得多。实践一个学期后,按提纲写文章,总结本学期的得失利弊,边写边明确了下个学期地措施、计划。这样下个学期的实践效果一定会好于本学期。坚持写文章确实有助于输入教学能力,决不象有人认为的那样,会将原有的教学能力也输出了。
刚开始写,最好选题要小一些,这样自己驾驭。刚开始就写大题目,如“当今世界”、“论蔡国教失”、“谈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等等,往往有害无益。刚开始写,不要想尽善尽美、一鸣惊人。而要有不怕“一鸣烦人”的精神淮备。文章写出来了,许多人批评,许多人心烦,甚至骂娘,我们把这些批评意见中合理的成分吸收过来再写,这计水平就逐渐提高了。
刚开始写,不可急于发表,或言能发表就写,不能代表就不写。写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目已科研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就算一辈子写了数百篇都没发表,但自己的科研水平,教学效率提高了,不是最大的收获吗?
以这样的观念指导自己,我每学期都坚持写几篇文章,到现在已经发表了66篇。
有的青年教师问我;“你又当书记兼校长,还当两班班主任,教两班语文,还有23个社会兼职,哪还有时间看书、写文章呢?”说心里话,我看书,写文章不是加重了负担,延长了工作时间,相反的倒为我节省了不少劳动时间,减轻了负担。如果采用重复式的劳动方式,我早就被各种事务性工作压垮了。正因为读书、写日记、写文章,才使我初步进入了科研式劳动的境界,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工作效率。
真诚地希望青年教师都能够边教学边研究,都能够看多家之言、写日记、写文章,采用科研式的劳动方式,提高数学效率,朝着教学的自由王国迈进
25、多学习,少批判
我总引导学生多学习,少批判,大家互学长处,长处越来越多,大家关系越来越融洽,班级就好管理了。
1979年,我开始搞班级管理自动化的实验,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引导班干部管理班级,我的好多事务性工作都由班干部去做了,同学们很高兴,班级凝聚力明显增强,纪律好起来,学习成绩提高也较快。
我大部分时间忙于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纪律管理,班级工作大部分由学生做,效果尽管好,个别专家却来指责:“这符合凯洛夫的‘三中心’吗?这么搞还要老师干什么?”
人家批我,也触发了我那根批判的神经,于是也批判人家。我说:“凯洛夫是苏联人,没有教育实践经验,写完了《教育学》之后才当了一年中学校长,为什么他写的书,过了这么多年,我们中国人还非要奉若神明不可呢?”
为了使我的批判有理有据,我确实用了不少时间,浪费了不少精力。待到自己批判累了,还耽误了不少正事时,才猛然醒悟:自己“文革”中得的“批判”病又犯了。
文化大革命中,《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七亿人民都做批判家》的社论。于是乎一些喜欢批判的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上窜下跳,四面出击:天地君亲,江河山川,花鸟草虫,古往今来之人,国内国外之事,几乎无所不批。大字报铺天盖地,帽子棍子充斥人生的各个角落,直批得是非颠倒,黑白混淆。
其中一些以批判家自居的人,实际是一群迫害狂、嫉妒狂。自己写不出像样的东西,便拼命批判别人的作品;自己不会搞什么像样的建设,便千方百计对别人建设好的东西进行批判。这倒很像非洲的一种树,永远长不成材,但毒性很大,也不许别人成材,在它周围数尺之内,寸草不能生存。
遗憾的是 ,不仅仅几个批判家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做人的意义,更有害的是一些本来善于做实事,善于学习的人也被“做批判家”的口号所毒害,沾染上了“凡事批三分”的毛病。
良知提醒我要治疗凡事好批判的病,因为这病的危害很多:
(1)培养了吹毛求疵的坏毛病
据说衡量批判家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就是看敢不敢批大家都认为真善美的东西,敢不敢批大学问家都认为正确合理的东西。倘从浅薄的角度去挑真理的毛病,当然也不是挑不到,只是这样挑的结果,只能养成一种从太阳中寻找黑点的病态心理。
(2)能变得孤独
当以批判家的眼光看周围的人时,必然疏远了和周围同志的关系,自造了一个封闭孤独的自我。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文革”中,我们又是批美帝,又是批苏修,又是批西欧老牌资本主义,又是批复活的日本军国主义,地球上几乎都批遍了,于是产生了孤独感。为了掩饰孤独,便天天吹牛,说:“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所谓遍天下,其实算来算去只有两个:一个阿尔巴尼亚,一个越南。后来这两个朋友,一个拼命骂我们,另一个打咱们的时候毫不手软。
(3)容易学坏
每天寻找不好的东西进行批判,如果头脑没发昏,批的真是假恶丑的话,那就容易应验一句话:“久在河边站,哪能不湿鞋?”不能设想,满脑子装满了别人缺点错误的人,自己反倒有许多优点长处。
(4)失去学习机会
忙着去寻找别人的缺点,自然无暇顾及人家的长处,自然就失去了学习吸收别人的优点长处、吸收营养的机会。
(5)浪费生命
偶见严肃的批判家在建设中发现问题不得已而批之,但他们首先是建设者。纯粹以批判家者如姚文元之流,本来有才华,只因以批判为职业,除留下骂人、批人的文章外,没留下像样的东西。对别人的害处且不论,这样做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对批判的弊端逐渐地加深着认识,我便努力医治自己喜欢批判的毛病,不断叮嘱自己要以吸收的眼光面对人生,面对社会,面对宇宙。
还是在中学读书时,我便想: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时空范畴,如果多走了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那么反过来,是否存在它的逆定理:任何谬误在一个极特殊的时空范畴内会成为真理?我想证明这个逆定理的存在。
我在学习教育理论时,既学孔夫子、陶行知、凯洛夫这些为学术界肯定的教育家的著作,也看蔡元培、杜威等争议较大的人的一些观点。有道理的吸收,大的方面没道理的,想想它在哪一个特定的条件下可能有些道理。我提出教师要为学生服务的指导思想时,就曾从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观点中受到启发和鼓舞。
与人交往时,从吸收的角度出发,益处也很多。对周总理、雷锋、华罗庚,我们理所当然地要吸收他们的高尚品质与横溢的才华。对周围普通的同志们,也应该想方设法学习他们的长处。即使对那些短处很多,错误很多,大家都瞧不起的人,我也叮嘱自己:少看他的短处,多看他的长处,这样于己于人都有利。我总想,别人有短处,我没看到,自己并不失去什么。别人有长处,自己没学来,就失去了充实自己的机会。再退一步讲,就是对蒋介石、林彪这样历史已有定论的奸雄,也不可全盘否定。在历史上他们对我们的国家、民族都做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总还有他们个人在认识上、能力上一些值得肯定的方面,把他们坚决、果断、机智等方面的长处吸收来,总比全盘否定更有利些。
用学习吸收的观点看待别人,看待学问,看待事物,会使人变得强大,乐观,胸怀开阔。我喜欢这样想:“不管你有多少缺点,不管别人对你的评价如何,反正我要学习你那条长处,就把它拿来变成我的。”
一位班主任有什么样的观念,常常影响到学生。倘班主任喜欢批判指责,一班学生纷纷效仿,大家互相批判指责起来,一个班级就会分崩离析。倘互相批判,不要说一个班级,“文革”中一个个家庭夫妻反目、兄弟为仇的例子不是多得很吗?班级乱了,谈何管理,谈何学习?
我总引导学生多学习,少批判,大家互学长处,长处越来越多,大家关系越来越融洽,班级就好管理了。
赵军同学的父亲:
您好!看了您的信,知道勤劳的赵军,最近交上了两个爱玩的朋友。这两位同学在班上成绩处于中等,他们课余时间拉着赵军玩,并且劝赵军说:“聪明型的学生都不用太用功,像你这样年级前十名的男同学,全校才三名。你若像女同学那样勤奋,那就没什么后劲了。初二就这样勤奋,初三怎么办,高三怎么办?”
勤奋的赵军听了这话,觉得也有一点道理,堂堂男子汉,是不能像女同学那样勤奋。于是赵军变得比过去贪玩了。您听别人说,初中二年级,正是分化阶段,您觉得科学家应该勤奋,您觉得那贪玩的学生说得不对,可又不知道怎样说服孩子。您问我初二如果太勤奋了,孩子到升学时是不是就没潜力了。
您千万别信那两位学生的话。您告诉赵军:勤劳是做人的根本。
人世间,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是勤劳的人。只有个别政客,可以凭着投机取巧,弄到比较大的官帽戴,那只是名气大而已,像刘邦,像康生什么的,即使弄一顶皇帝帽子,副主席帽子,也谈不上对人类有贡献。您可以任意找一个古今中外对人类有贡献的人,然后研究他的一生,就会发现,他们全都认为勤劳是做人的根本。
另一类人,监狱里的犯人,绝大部分都是妄想不劳而获的人,绝大部分是懒惰的人。追寻他们犯罪的思想根源,大都不承认勤劳是做人根本,而要靠别的方式去获取名利地位,以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觉得,勤劳与否真是判断一个人究竟是人还是兽的最要紧的标志。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能使人更接近完美的层次,不劳动,则使人朝相反的方向退化。
学生也是这样。聪明而勤奋的学生,会变得更聪明,更爱学习,更爱劳动,更正直。
聪明而不勤奋或过去勤奋后来懒惰的学生,会变得自私,贪婪,作弊,会产生许多不劳而获的愚蠢的想法,以后还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不太聪明但勤奋的学生,读书时持之以恒,都能修完学业。将来参加工作,凭着自己的勤奋也能站稳脚跟,甚至办大公司,发大财。
聪明而又懒惰的学生,必然成为家庭的负担,将来到社会上便是社会的负担。
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一个人想要自由自在,轻轻松松,不勤奋,不付出艰苦的努力,是永远成不了才的。有的孩子老“长不大”,有的孩子长大了也未成人,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这些年来,有些文章,过多地宣传了有作为的人聪明的一面,机遇的一面,把他们搞得十分神奇,似乎一提勤奋就没有了新意,就缺少了新闻价值,这的确是一种误导。
个别记者,写文章的人,在报道少年大学生的事迹,报道某省状元时,也常把着眼点放在宣传他们的聪明上,把他们搞神乎其神,有的甚至还把“少读书,少学习,多唱,多跳,多玩”鼓吹成学习经验。这真是在别有用心的骗人。
科大少年班的学生够聪明了吧!但个别的还荒废了学业,原因不是别的,正是原来不奋了。
绝大部分科大少年班的学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他们自已和他们的老师总结成功经验时都觉得,最重要的一条,是因为他们会出了比一般少年更多的努力和心血。
第七期科大少年班学生陈冰青,因为特别土气,在校时有个绰号,叫“老饼”。进校时,“老饼”的入学成绩就像他土气的绰号一样不起眼。然而,“老饼”在少年班 3 年的主课平均成绩高达 94 分。
他获得科大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并提前两年参加中美联合联合招收赴美物理学研究生考试,以全国第二名的佳绩被美国第一流的普林斯顿大学录取。
“老饼”的诀窍是勤奋。他每天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书包,在校园的“三点一线”上大步流星。一次,他因英语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自制许多词汇卡,挂在床前床后,每晚的美国 VOA 教英语节目一到,他就抱着收音机到校园的草坪上收听,即使是阴冷难耐的冬日也一如既往。后来,“老饼”终于成了少年班里公认的“英语活字典”。[NextPage] 现在科技大学做教授的冯珑珑,是第三期少年班毕业生,大学 3 年就学完了 5 年的课程,并以优异成绩考取天体物理学博士生。他说起自己的成长过程,一再强调刻苦的重要性,脑子灵也得要勤奋。
宋代王安石写过《伤仲永》,那是一个典型的不进则退的故事。天赋、天资、素质上异于常人,只是具备了比较好的接受知识、增长才干的基础和条件,如果从此不再勤奋努力,智力也会衰退,神童也会变愚蠢。
您再引导赵军分析一下,他们班里那些学习尖子,不都是勤奋努力的结果吗?再看那些后进学生,其实智力并不比尖子差多少,有的后进学生还非常聪明。为什么成绩低?就是不肯勤劳地耕耘的结果。
我的学生回答是:“中学阶段是最公平的阶段,只要勤奋,就有成绩;有了成绩就更公平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不会歧视任何一个成绩突出但家庭贫上大学后来看我,说:“老师,我现在感觉到中学是人生最好的阶段。”我问:“为什么?”寒的人。大学毕业分配就不公平了,就得成绩加熟人加权力加社会背景才能到理想的单位了。听参加工作的人说,到了社会上,就更复杂,人与人机遇就更不均等,不公平的事就更多了。”
真是这样,中学阶段是人生机会最公平、最均等的阶段。不管家境多么贫寒的孩子,只要他春天辛勤耕耘,秋天就能成为学问上的富翁。反过来,任你是总统、首相、亿万富翁的儿子,春天不耕耘,不劳作,秋天照样做学问上的穷人,学问上的乞丐,学问上的小偷。
这些年来,个别人急功近利,宣传一些浮躁的东西,哗众取宠。宣传一种醉生梦死的人生观,说什么人活着,就是吃穿二字。宣传一些把人变成兽的论调,以致一些不懂事的青少年也傻乎乎地跟着去喊吃喝玩乐的口号,也傻乎乎地跟着这帮子非人的“文人”们去指责勤劳,去讽刺刻苦,去批判努力,去挖苦辛勤劳动的人们。这实在是用懒猪懒鸭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辛勤劳作的人们。在他们看来,猪狗鸡鸭的懒惰似乎要比人的勤奋更值得赞扬。
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做人,我们绝不能上只会吃喝玩乐的“猪鸭”们的当。我们要向自己的孩子大声疾呼:勤劳是做人的根本。
科学家们说: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 成功等于99 分汗水加 1 分灵感。
我想找几句文学家论勤奋的名句告诉赵军。我翻开 1989 年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妙语大全》,这是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五角丛书”豪华本,全书 39.4 万字,设了五章共有 38 个栏目,分别是:童年、青春、目标、机会、磨难、成功、父母、老年、生活、学习、劳动、实践、才能、思想、修养、家庭、祖国、事业、个性、男女、情感、爱情、友谊、悲欢、欲望、丑恶、言谈、世态、真、善、美、权利、正直、希望、信仰、贡献、幸福、荣誉等。我原来以为会有勤奋这一栏,可是找不到。
信写得长了,话说得多了,我是真诚地盼望咱们中国的年青一代相信,勤劳是做人的根本,吃喝玩乐只是做人的树叶。我向我的学生大声疾呼要勤劳。您也一定要劝赵军,别信别有用心的人胡说八道什么吃喝玩乐最有趣。那是骗人,勤劳才是做人的根本。
22、别再伤害孩子天性 警惕中国家长身上藏的十把刀
中国家长的身上藏着十把刀,家长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使用这十把刀,使孩子天生纯真的品性一步步受到伤害。
第一刀:砍去民主 种下家长专制的种子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家长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样。现在的孩子不用下跪了,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做到最基本的民主呢?比方说涉及孩子利益的事情,家长有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当家庭内部出现争执的时候,无论有没有道理,家长总是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代替孩子做出决定。而这种行为就是一刀砍去了孩子脑子里的民主意识,而让他觉得强权就能战胜一切。
第二刀:砍去爱心 种下自私的种子
当你为如何抚养年迈的父母而与你的兄弟撕破脸皮,为分父母的那点遗产与你的姐妹大打出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有一双惶恐的眼睛正疑惑地看着你的表演?
当你看到小偷在撬邻居家的门,而你拉着儿子匆忙离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儿子的另一只手握成了拳头?当女儿告诉你小区花园的水龙头坏了,你是提上工具去修理或者立即给物业打电话,还是告诉她别多管闲事?你假装没有看见公共汽车上站不稳的老人,当孩子想起身让座的时候,你却用眼神去制止他。你的这些表现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在一刀刀砍去孩子的爱心,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自私的种子。
第三刀:砍去诚实 种下说谎的种子
孩子一旦明白说谎就可以不挨揍、不挨骂,或者可以让皮肉之痛迟一些来临的时候,他就可能慢慢变成说谎专家。小孩子说谎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我们说实话可以得到实惠,那谁还愿意冒险去说谎呢?很多的孩子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谎,而小孩就不能呢?小孩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发觉了大人是经常说谎的。我们给孩子的解释往往在辩解说我们的谎言是“善意”的。但对孩子来讲,善意的也好,恶意的也罢,那都是谎言! [NextPage] 第四刀:砍去冒险 种下平庸的种子
孩子要下河游泳,成人不是教会他怎样在水中保护自己,而是简单地拒绝——理由当然是危险。孩子要登高也不被允许,当然也是由于安全的原因。
孩子都十多岁了,还不敢一个人到门口去买东西,因为大街上是危险的。不会自己削苹果,因为刀子是危险的。二十岁的孩子还不会开火做饭,因为煤气是危险的。
是啊!现在的社会有些乱,出门有危险,在家也不安全。但就这样一直抱着,他们又如何能长大呢?一点点危险都不能经历的孩子肯定是平庸的。危险处处存在,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教会孩子识别危险,处理危机。
第五刀:砍去守纪 种下违法的种子
孩子自己过马路很少会去闯红灯。孩子骑车也会规规矩矩地在自行车道里行驶。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背“红灯停,绿灯行”的口诀。可是当他们跟父母一起上街的时候,总是被大人拉扯着不走人行横道,不走地下通道,也不走人行天桥,而是翻栏杆、横穿马路。大人的借口是我忙,赶时间。殊不知这一刀让孩子体会到:规则是可以不遵守的,自己的利益大于规则的严肃性。很多人开车时带着孩子,脑子里没有交通规则,眼睛里没有交通标志,在街上横冲直撞,非得看到警察叔叔才收敛一些。这就教会了孩子:人治大于法制。在法规的执行者看不见的情况下,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肆意践踏法规。
第六刀:砍去善良 种下恶行的种子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不愿意带着孩子去为灾区捐献衣物,因为我们交过税了,那是政府的事。我们不给街角的乞丐一点施舍,因为他们肮脏。
当孩子想给交不起学费又体弱多病的同学捐款时,你问,是不是学校规定必须这样做的?还会问,规定最少捐多少?你在一点一点砍去孩子善良的本性。买东西时别人多找了钱,你拖着孩子快速离开。同事得罪了你,你指使孩子偷偷拔掉他自行车的气门芯。家里做饭少几棵大葱,你不去找邻居借,而是叫孩子到走廊去“拿”几根。你又一点点地在孩子身上播种着恶行的种子。
第七刀:砍去自然 种下破坏的种子
在公园游玩时你带着孩子去攀枝摘花。离开的时候,孩子要带走垃圾,你说不用管,有清洁工干。为了让孩子高兴,违反规定向笼中的猴子投喂食物。喝完饮料,你随手扔瓶子,抽完烟,随地扔烟头。孩子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喜欢动物的。我们却当着孩子的面杀掉了他喜欢的鱼,杀掉了他喜欢的鸡鸭。让伤心的孩子再也不愿意吃这些动物了。
我们在劝说孩子的时候用的是“万物为我所用”的逻辑。告诉孩子的是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可以戕害一切生灵。
第八刀:砍去创新 种下机械的种子
我们可怜的孩子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已经不懂得什么是创新了。当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因为自己工作的劳累而懒得回答,或许因为他问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知识范围而敷衍。我们惯用的伎俩就是:“等你长大了就懂了!”“这个不要求掌握,你记住就行了!”“这个是不会考的!没有为什么!”等等自以为聪明的说辞。殊不知这会让孩子慢慢变成考试动物,脑子机械化了,不会思考了。几十年应试教育的恶果,使我们在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它的升学率。不管学到了什么知识,只要能上清华、北大就好!
第九刀:砍去欣赏 种下嫉妒的种子
孩子小的时候总会毫不掩饰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东西的欣赏,会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喜爱。孩子告诉家长某某同学多么优秀时,家长总是拿孩子的短处跟他崇拜的人比较,要么说看人家多聪明,多努力啊!哪像你这么懒!要么说要向他学习啊,给父母争光!这种批评式的比较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影响孩子的自尊心。
最初,孩子会说:“我要比他还棒。”可当一次次地超越不了自己欣赏的对象,又被父母奚落之后,孩子那良好的欣赏的心态就会变成糟糕的嫉妒心了。嫉妒,这个人生的一大公害就被天真的孩子学会了!
第十刀:砍去竞争 种下仇恨的种子
竞争本来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个没有竞争的社会将失去向上的冲劲儿。人都是在这个竞争的环境中生存的。人类本身就是在动物的竞争中优胜出来的,所以人天生就有竞争意识。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是,失败者要学会握着优胜者的手真心地向他表示祝贺。
我们都可能会在单位被同事超越,在生意场上被对手打败。回到家里,我们不是客观地分析失败原因,争取下次胜利,更多的是找客观理由,辱骂竞争对手。别以为你的孩子还小,听不懂大人的事情。他已经从你的身上学会了仇恨超越他的人。我们每个做家长的人都应该反思。在我们指责社会的不公,指责教育的失败、指责别人道德沦丧的时候,我们自己又是在怎样培养孩子?收起你手里的刀,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保留他们天生的优良品质,给社会以希望。
文章评论[NextPage] 23、魏书生:激发学生兴趣十三法
我除了当校长兼书记任班主任教语文课外,目前还有38项社会兼职。近十三年来,每年都有四个月以上时间在外出席各种会议。人是环境的产物,这样的环境,使我热衷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课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自学,十多年来,每个学期我都只用30多节课讲读教材。提倡自学,减少讲读,并不意味着讲读课可有可无,可以敷衍了事。我和学生都很重视节数不多的讲读课,想方设法提高讲读课的效率。提高讲读课效率的方法很多,激发学生兴趣便是其中之一。我喜欢用下面13种方法激发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
(一)组织教学
十几年来,我们班经常有外省市老师来听课,刚接新班时,学生不习惯,有时我和学生在舞台上,台下坐满了听众,学生难免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显然要上好课,先得组织教学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课前三分钟,我喜欢分别用六种方法组织教学:
1.集体唱一支歌
要求唱歌的时候身体坐直,目视前方的黑板,看黑板中缝的中点,将中点看成彩电,唱哪首歌,就意想彩电里正放映那首歌曲的录像带,然后再感觉自己全身心溶进了歌词所描绘的境界。这样入静入境地全身心唱歌,课堂气氛立即就轻松了,同学们甚至会忘记了是在舞台上上公开课。
2.集体朗诵
有时我问学生:“大家愿意朗诵吗?最喜欢朗诵哪篇文章?朗诵诗也行!”“朗诵陈毅的《梅岭三章》。”“可以。”“朗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也行。”于是我说,“请全班同学起立,身子站直、头要正,请各自再调整一下表情,就像演员演出一样,好,预备,起!”全体同学铿锵有力地朗诵,显然容易振作士气。
3.口头作文
正式讲课前,我喜欢请学生口头作文。我随意出一个题目,如《从二青会辽宁获72枚金牌想到的》、《我国入关的利与弊》、《租让土地的得与失》、《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打法》。听完题目,学生们稍加思索,便站在自己的位置,六嘴八舌他说自己的文章。有多大劲使多大劲,用不着担心打分少,也用不着怕别人批评,个性得到最充分的解放。
4.气功冥想
也有时课前我用引导学生做气功冥想的方法组织教学。请同学们起立,两脚分开,与肩等宽,俩脚平行,背直、头正,微闭双目,以目视鼻,以鼻对口,以口向心。然后意想丹田之处有一朵莲花盛开着,浑身放松,若感觉深呼吸舒服,则深呼吸。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排除与课堂无关的思绪。冥想则是引导学生闭双目,意想自己像一片云,飘向空中,然后变成一轮月,俯瞰地球这个直径比月亮大两倍的浅蓝色的星体,再想自己是一颗星在广阔的宇宙空间遨游,这时再看地球只是光亮极弱的一颗小星星,所谓“处天外遥望地球很小,居体内细察心域极宽”。这样个人的得失进退荣辱恩怨就很容易变小,自然就从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了。
5.再现自己最辉煌的时刻
也有时课前三分钟,我请每位同学让时光倒流,意念上走回当年自己最成功、最辉煌、效率最高的时刻感受那时内心深处的愉快感、自豪感,使之扩大,使之迁移到今天的学习生活中来。
6.扮演杰出人物的角色
有时课前我请每位同学扮演自己最崇敬的那位伟人或杰出的人物,意想自己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为人处世都和那位杰出的人物一样。许多学生这样想了两三分钟,就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上进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我们管这种做法叫做“精神充电”。
经过课前组织教学,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境,迎来了即将开始的语文课。 [NextPage]
(二)设计导语
导语设计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
如讲《周总理,你在哪里》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国防外交、教科文卫、工农商兵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给予及时具体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这样全班同学的情绪很快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怀念中,学习这课的兴 趣更浓了。
《论语六则》这课书的导语我这样说:“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谁排在第一位?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么一说,学生们学《论语六则》的兴趣便浓了一些。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
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三)设计板书
我平时讲课板书少。板书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教材。以下五种板书形式、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1.字体变化
如讲议论文我喜欢用仿宋体或黑体美术字写课题;讲说明文则喜欢用楷书或魏碑体写课题;讲记叙文用行书;文言文则大多用隶书写课题。我写得认真仔细,学生便也极认真地看,有的还边看边模仿,同学们感觉汉字千变万化、奥妙无穷,激发了听课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练书法的兴趣。
2.故意写错字
板书时故意写错一两个字,既提高了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又使爱写错别字的同学引以为戒。比如:我写《******》板书时,故意将作者周敦颐的名字写成周孰颐,一时间下面议论纷纷,爱溜号的同学也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趁此机会,我请同学们给改错,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也有时,写板书时,我便将难写的字、易错的字,干脆空着不写,然后请爱写错别字的同学到前面去填空,激发了学生改错别字的兴趣。
3.变换表述形式
提炼教材内容时,尽可能不只用横行续写这一种形式,而应经常变换形式,或用表格式,或用网络式,或用金字塔式,或用树式。如:表述语文知识结构,我爱用树式;进行单元教材总结,就大多采用表格式;总结汉语知识,就用网络式。
4.图表、图画式
如讲《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人民英雄纪念碑》、《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文章时,我尽可能用画图表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文章理解得更透彻。也有的文章、诗词,为了使学生明白,我随手画一幅简笔画。讲古代以山之阳,水之阴为南,山之阴,水之阳为北时,学生不好理解。我便随手画一座高山,山下有一条大河。山河的南面画一轮红日。学生一看,马上理解了,能见到阳光的是山的南面和水的北岸坡,所以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亦然,学生觉得很有趣。
5.请学生写板书
请学生写板书,或归纳课文内容,或写段意,比老师一个人一堂课独占黑板,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板书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钻进去,我觉得教书多了一分乐趣,学生也感觉上课多了一分乐趣。[NextPage]
(四)注意教态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倘教师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怎么要求学生兴致勃勃呢?这些年来,校内校外的工作压力较大,也有一些麻烦事,不管这些麻烦事多么多,我也告诫自己不能把这些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课堂应该是乐园,教者应该是愉快、乐观、积极、进取、热情、真挚、满怀信心的。我经常告诫自己:今天要比昨天教得更好,这样便在极累的时候也能振作精神,精力充沛。
虽然课堂有时也要有紧张的竞争,甚至需要教师严厉,但那必须是基于对学生真诚爱护而产生的严厉,决不允许教师把在别处带来的不愉快的感情拿到课堂上渲泄。
我总想,教师的教态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到教者本身的讲课兴趣。那些喜欢研究表情、姿态、手势的教师,大多对上课抱有浓厚的兴趣,觉得上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五)说话语音变化
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同一句活,会说的人让人听了笑起来;不会说的,让人听了跳起来。富于变化的语音显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音变化可以从五方面入手。
1.调整音量
大音量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有时在大音量讲儿句之后,再用小音量,学生反倒更感兴趣。有时我讲课,讲到精要之处时,便问学生:“老师是小声讲好,还是大声讲好呢?”学生纷纷要求小声讲。于是我便用极小的音量讲,学生纷纷伸颈,侧目,全神贯注地听,我便用较小的力气,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调整音调
同一句话可以用A、B、C、D、E、F、G等不同音调说出来。有的教师讲课调值较高,但音量不大,很好听,叫做高音教学。有的教师说话调值尽管低,但音量大,听起来浑厚有力,叫做低音教学。如果调值高,音量再大,听久了容易使人疲劳。反过来,调值低、音量再小,同样使人感觉有气无力。我讲课时,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甚至自己的身体状况变换语调。
3.调整语速
说话速度的变化也影响到学生的兴趣。有时我讲话速度极慢,以引起学生对所讲内容的重视,也有时一连串排比句子说得极快,同样也是引起学生的注意。《陋室铭》这篇课文,在快而不乱的前提下,可以用12秒钟读下来,在慢而不断的前提下,可以用92秒读下来,两者相差八倍之多,但都具有不同的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学生也好,老师也好,其实都喜欢听别人抑扬顿挫的讲话,喜欢听别人疏密相间的发音。
4.以情感人
音量、音调、语速的变化能影响人的兴趣,但这些都是声音的形,而不是声音的神,声音的神的变化才具有更大的感染人的, 力量。什么是声音的神呢?就是说话的感情。比如:“要与人为善。”这句话,就可以用喜怒哀乐、热情、冷漠、挚爱、厌恶等几十种不同的感情说出来,感情不同,产生的效果当然不同。我经常要求自己用不同的感情去读同一段文章,经过比较,选择那种符合文章实际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5.进入角色
同一句话,不同身份职业,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格品质的人说起来,会千差万别。我读课文,读课外读物时,尽力使自己进入角色,这样做,自然激发了学生听的兴趣。
说话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谁都能说话,但说得好却不容易。说好了,别人高兴,自己愉快,说得不好,别人心烦,自己也别扭。要说好话,就得研究音量、音调、语速、音情,并进入适当的角色,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兴趣。[NextPage] (六)引导想象
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一般情况下,我引导学生将文字变成图画有这样四步要求。勾勒出形态,染上色彩,使画面动起来,让画面更鲜艳、更逼真。以张志和《渔歌子》的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鸳飞,桃花流水蹶鱼肥”为例。教这首词的时候,我说:“这是一首景物描写极成功的词,我们应该认真品味,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有的同学闭上了眼睛,一般情况下,闭眼的效果要好得多。
1.勾勒形态
请同学们先在脑子里放映西塞山、白鸳、桃花、流水、蹶鱼的轮廓
2.染上色彩
请把黑白电视变成彩电,看谁脑子里画面更鲜艳美丽。学生们说脑子里出现了青色的山,粉红色的桃花,碧清的流水。
3.使画面动起来
白鹭在山前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在小溪中叮咚流淌,欢快跳跃的蹶鱼则不时跃出溪流汇积而成的深潭……
4.使画面更细致、更逼莫
同学们还可以在大脑中放几个特写镜头:白鹭身上洁白细密的羽毛;鲜艳的桃花上带着花粉的花蕊……
不只写景的文章、诗词能变成图象放出来,状物的、写人的都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用特写镜头再现少年闰土那明亮、聪明的眼睛,红润的脸膛;中年闰土那黯淡无光的眼神,那布满皱纹的脸。形态色彩越逼真,学生受到的教育就越深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
一般讲课时我不精雕细刻,从不逐句逐段地分析,但决不意味着好的段落不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讲到文章的妙处,我不仅让学生把文字变成画面,而且力求将学生导人情境之中。
如讲《菜园小记》,我说:“咱们学这课书都要体验劳动乐趣,品尝田园乐趣。”“怎么体验呀?”先请同学们看书,看书之后,先在大脑中放映菜园的图象。这图象越来越鲜艳,越来越逼真,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在我们的脑子里,而是在我们的周围。一行行果树下面是一片片的菜园,我们就站在菜园里,站在畦垄上,前后左右是嫩绿的菜苗,空气中飘来泥土的芳香,花的芳香,香菜的芳香。我问:“踩上畦垄了吗?”学生们闭着眼睛,笑眯眯他说:“踩上了!”“闻到土香、花香、菜香了吗?”悟性好的同学可以回忆起土香、花香、菜香的味道。于是便答:“闻到了!”“那么我们开始间苗吧!”于是同学们弯下身子去间苗。一时间课堂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同学们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想象感知过程中,品尝到了田园乐趣,深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还有一种进人情境的方式是操作。例如:我讲《活板》一文时,问大家能不能准备一套工具,假设是活字印刷的铁板、铁范、字模。学生们犹豫了一下,回答说:“能!”“那么就请大家每人准备一套模拟教具。”于是同学们有的将课本夹子当铁板,用纸条折叠成铁范;有的用橡皮、有的用瓶盖、有的用铅笔刀做印模。教具准备好了,我们就照教材所写的印刷过程,假设自己是印刷工人,一步一步地照着操作,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引导学生进人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八)请学生猜测教师
请学生猜测老师容易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我想,一位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规性的学法,帮学生制订一些语文学习规矩、计划、制度,在大的方面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老规矩可遵守,在大的方面让学生猜得透。但在具体教法的运用上,在一些小的技术,技巧问题上,又应该让学生猜不透,越猜得半透不透的,学生越愿猜,越猜学习兴趣越浓,与老师感情越近,对老师理解得越深。
有一次,十几座城市的300多位老师到我们班听课,我讲的是《核舟记》。遵照学生意见,翻译时先易后难。最后剩下船头一段,因这段人物位置关系不太好理解,翻译效率可能不高。我就说:“老师想了一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大家很容易理解课文。谁能猜一猜,老师想的是什么办法?”我刚说完,一位同学就举手抢答:“老师一定是想找三名同学,分别扮演苏东坡、鲁直、佛印,让他们照课文内容去表演自己的角色,他们边做、老师边指导,大家看书纠正,难点就解决了!”我一听很高兴,问:“你猜得太对了,你怎么知道老师这样想?”他说:“我上课时经常猜老师今天又能用什么好办法讲,猜得多了,猜的能力就强了。”
请学生猜猜老师,能激发学习兴趣,能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还能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解他人的能力。 [NextPage] (九)适当用一点班级用语
我们班有一些班级用语,什么“小马蹄坑”啦,“边角余料”啦,什么“一百年”、“后三节”、“三角”等等。一说这些话,只有我们班同学明白。还有一些同学带有褒义的绰号,我在上课时,都适当地用一点,调节一下课堂气氛。
有时,我发现一些同学又沉闷了,便出两道题,说:“这两道题,不许积极发言的同学答,大家说谁回答呢?”同学们推荐说:“一百年回答!”谁是“一百年”呢,就是那几位不爱发言的同学,大家管他们叫“昏睡百年”。经常出点题,专门请这些同学回答,时间久了,他也就不“昏睡百年”了。
有的同学长得聪明伶俐,很像聪明的一休,同学们给他起个绰号叫“一休”。我在语文课堂上也便这样称呼:“请一休同学到前面来做题。”
还有一些班级用语,使用之后,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并且增进师生的感情,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同学们的上进心。[NextPage] (十)请学生说、读、写
学生上语文课要进行四种实践活动:听、说、读。写。这样才能增长四种能力,如果教师把课堂变成讲堂,只是一讲到底,最终效果一般不大好。因为学生失去了说、读、写的实践机会。广大“第三世界”学校的学生,许多人有意注意力持续不了45分钟,特别是中下等学生,听得大多,失去了练习、消化理解的机会,时间长了,债越欠越多,上课就会越来越没兴趣。
我常想,上课时,只解放学生的耳朵,却堵住他们的嘴,捆住他们的手,由教师唱独角戏,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尽可能让学生说,让学生读,让学生写,这样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
比如板书学习重点,一般是我写,偶尔有几次请学生写,同学们关注学习重点的兴趣就浓一些。如果请几名同学同时写,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一些。
读课文,教师范读是一种形式,学生朗读、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同样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形式。考虑到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不断变换讲课形式,学生就能从上课到下课始终有较浓的学习兴趣。
我讲课有个习惯:教师不替学生讲学生自己能讲清楚的问题,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
(十一)组织学习竞争
课堂上适当组织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竞赛可以定时间而不定任务,也可定任务而不限时间。
如讲《岳阳楼记》,我们搞竞赛看谁默写得快,就限定一分钟时间,从第二段开始默写,看谁写得多,我刚说完“开始”,大家就全身心投入竞赛之中,比赛结果,除三名同学外,大部分人一分钟都写了40多字,还有15名同学超过了50字。
讲《面人郎》,有的段落,大家感觉很好,尽管教材没要求背诵,但同学们愿背一背,那好,就来个一分钟背诵比赛,能背多少算多少,结果一分钟时间,同学们都背了60字以上,最快的同学背下来120多字的一段话。
也有时候,竞赛定量不定时,本篇课文四个解词,看谁背得最快,45秒钟时,第一位同学举手表示背完了,90秒钟最后一位同学也会背了。
即使在盛夏高温的日子里,并且正值疲劳的下午3点钟上课,一听说开展学习竞赛,学生们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忘记了炎热,忘记了疲劳,全心身地投入竞赛之中。
一节课有一两次乃至三四次短时间的竞赛,使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的思维有张有弛,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NextPage] (十二)多和学生商量
语文课怎么上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这就要多和学生商量,商量商量,符合学生实际了,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就浓。
我经过和学生商量,确定了语文课的六个步骤“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具体到某一个步骤我也经常和学生商量,听取学生的意见。如:《出师表》这篇课文,定向时,是确定四项任务,还是三项,五项或更多,先进同学完成几项任务,后进同学完成几项,三言两语,七嘴八舌,一两分钟时间,使我由拿不准主意变得了解了学生的需要,学生们也明确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学生自学、讨论时,我也参加某个讨论组,商量哪些问题是难点,有没有必要答疑。这样到课堂第四个步骤时,我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第五步自测哪几道重点题,我也常和学生商量,有时干脆请几名同学各出一道自测题。自结也不是每次都八股式地非找一名同学总结不可,有时征求学生意见看有无总结的必要,大部分同学认为某节课没必要总结时则不总结。
我学会了教语文课,最主要不是从书本上,而是在和学生共同商量中学会的。学生们教给我许多书本上没写的知识,学生们告诉我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师生商量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做课堂主人的责任感,义务感。
(十三)施加喜欢上课的意念
我引导学生练气功,面对学习、锻炼、劳动各项任务,都施加一个喜欢的意念、快乐的意念,时间长了,人的潜意识就会发生变化,厌恶劳动,害怕锻炼,躲避学习的个别学生也常常变得喜欢劳动,愿意锻炼,热爱学习了。
每天课前,课中,课后都要引导学生施加一个我喜欢上课,上课很快乐的意念,时间久了,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就能配合协调,潜意识就会编制出喜欢上课,上课很快乐的程序,从而使学生的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当然会越来越浓。
课堂虽小,钻研进去,便会发现,这里面有着广阔的天地,有无穷无尽的学问,当然也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乐趣。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当然不只上述十三种,我只是刚入激发学生兴趣的科研之门,前面还有更广阔、更迷人、更深奥的天地在吸引着我,我得加快脚步往前探索。[NextPage] 露水蔷薇
这篇文章真好!我也喜欢让学生偶尔在语文课上唱歌,比如中午的课,学生想睡觉,找人唱或者干脆他们让我唱,就不瞌睡了,这办法很灵的.再者,我也喜欢读课文,他们也喜欢,喜欢陶醉其中.还有,我也爱故意写错字,比如教古诗的时候.
这篇文章,我收藏了.谢谢!
24、边教边研究
我经常收到一些青年教师的来信,信中常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样提高教学效率的?我经常和一些青年教师座谈大家共同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你是怎样提高教学效率的?
仔细想来,我提高教学效率主要靠边教学、边研究,从科研的角度来认识教学,八年教学。人们从事某项劳动,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重复式,一种是科研式。比如工人造机器,农民种庄稼,重复式的劳动就是只沿袭前人,沿袭自己的昨天,循规蹈矩,一成不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做,劳动效率当然只能今天和昨天一样,昨天和去年一样,谈不上提高,劳动者本人心理也会感觉累,感觉枯燥无味,疲乏厌倦。科研式的劳动者呢?他们总是千万百计地从旧中夺出新来,千方百计地想比昨天于得更巧、更好,劳动效率更高。由于立足于干方百计想新办法,他们工作效率当然高,劳动者本人的心理也会感觉轻松快乐,积极充实,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劳动。
重复式的劳动倘施加于演员、摄影这样光彩诱人的职业,也会使人感觉疲倦、困苦、索然无味。反过来倘科研式的劳动施加于焊接、种菜这样平凡普通,看似千篇一律的职业,也会使人感觉常干常新、兴味盎然。
于是我便努力叮嘱自己一定要从科研的角度看自己的教育工作,要力求从旧中看出新来。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的我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提高。我的观念更新了,世界在我的眼里就新了。自己新、他人新、世界新、工作新,人工作起来效率才高。从科研的角度来看,就常觉得:今天讲课要比昨天有新的突破;语言要比昨天更吸
引人,更有感染力;表情要比昨天更使人愿意接受;姿态要比昨天更自然;板书要比昨天更富启发性;如学生的感情要比昨天融洽。做不到多方面比昨天强,就只做一个方面中的某一小点,这样嘱咐自己去上课时,精神上就感觉很愉快,就总觉得有新的值得研究的课题。 [NextPage]
边教学、边研究,具体从哪几面入手呢?就我自己而言。我一直努力做三件事:一、看多家之言。二、坚持写日记。三、坚持写文章。
一、看多家之言
我总觉得,教书的人自己要多看书,要看多家之言,才能融汇贯通,才能领会到理论的精神实质。我刚教书的时候,便听说有个叫凯洛夫的苏联人,提倡“三段”、“五环”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很多老师说,只有符合凯洛夫“五六环节”要求的课才是好课。后来又看了赞科夫“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看了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再看美国教育家杜威“儿童中心”的理论;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再看捷克、法国、英国、瑞士等国教育家的主张和咱们中国自己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朱喜、梁启超、陶行知、叶圣陶的教育理论,才明白凯洛夫只是诸多国家中的一个国家——苏联诸多教育家中的一位教育理论家。这样想来,就明确了我们根本没有必要使上千万中小学教师都非以凯洛夫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不可。看得多了,就理解了各家各派的理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的责任在于结合自己的实际去吸收各家理论的长处,同时又要防止沿着这个长处走得太远,从而越出了真理的范围而导致失误。
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我的长处,一定要注意以我为主,以我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教学特长为主。用各家各派理论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长,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这样学理论才有用途。如果为了学理论而学理论,忘记了结合自己的实际而学理论,消灭了自己的风格、个性、特长而躺在某一派理论的书本上,这样的学习就成为无用甚至是有害的学习了。
我常想,教师学理论有点象蜜蜂采花粉,叮在一朵花上绝不会酿出蜜来,需要在成千上万朵花上采集花粉,再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才能酿出蜜来。教师呢?学了几家几派,甚至几十家几十派理论中合理的部分,来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应用于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个性与特长,那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率,一定能酿出甜甜的教学之蜜。
我还觉得教书,不一定只看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书籍,还应该看看其它学科的书籍,可能的话尽量看一点教育以外的书籍。这些年,尽管忙,但我仍努力坚持着《外国教育动态》、《国外科技动态》、《人民教育》、《教育研究》、《辽宁教育》、《普教研究》等杂志。除了看《教育学》、《心理学》、《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思想史》等教育书籍外,也挤时间看弗洛伊德、荣格、雅科卡、卡耐基、尼克松、戈尔巴乔夫等人的著作,看毛泽东的著作,也看《周易》、《论语》、《道德经》等。《袖珍西方名著手册》一书我买了一年多点,由于翻来复会地看,看上去已经象一本很破旧的书了。
看多家之言,要用去一部分时间,形式上看影响工作。实际上,正因为看书,才看清了日常工作中有哪些是无效劳动,从而去掉它;因为看书,才学习了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看书,才使教学管理更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看多家之言,才使自己有可能掌揭必要的进行教学研究的理论,才能使教学研究少走弯路。
二、坚持写日记
研究,就需要有素材,需要第一手实践的事实与有关数据。素材、事实、数据都需要积累,而积累比较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写日记。
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记两种日记。一种是工作日记,每天做了什么工作,接待了哪些客人,开了什么会,到外地讲了什么课,做了什么事,每天必记。从1978年2月20日到中学教书那天起,一直记到今天晚间,一天也不缺。到今天已经记完了11本约66万字了。另一种日记我从八十年代第一天开始写。记叙、议论、抒情、抄写、说明相结合。写所思所感,写风土人情,写善良的学生,赞喜欢的书籍,颂感人的文章……到昨天晚间11年多来一天不缺,已经完成110多万字了。
日记能帮我记住自己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物,记住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人很奇怪,许多好的、成功的做法,不知不觉会忘了做,甚至记不起曾经做过。写了日记,常翻一翻,能使我们达到昨天曾达到的高度。至于要搞教育科研,写文章,需总结回忆自己过去的有关情况,日记当然是最好的材料库了。
写日记还有利于研究自己、改变自己。很少有人写日记让自己狭隘、自私、消极、懒惰。神经正常的人,一般都在日记中劝自己、鼓励自己,要宽厚、要助人、要积极、要勤奋。这发自内心的劝说和鼓励,同来自外界们劝说鼓励相比,作用更大些。经常这样劝说自己,自己就能更冷静、更清醒、更宽厚助人,积极勤奋,更具科学头脑。
日记文体不限,可叙述、可论述、可描写、可抒情,亦可两者三者兼而有之。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以我手写我口、写我心。想到哪写到哪,不用考虑润色词句,怎么高兴、怎么轻松就怎么写。
日记长短不限,有话即长,无话即短。刚开始,写几句话,时间长了,能力强了,便增到三、五百字。即使这时,我也不限定自己每天必须写上50O字不可。仍然是顺其自然,想说的话多,我有时写一两千字,要说的话少,也有时只写三、五十字。不过份约束自己,便觉得写日记是乐趣,不是负担。
每天有了什么新思想,恐它稍纵即逝,那就拿出笔来,将它记在左手腕上,晚间一整理就是一篇日记。人很奇怪,在某个特定的时间,脑中常常突发奇想,闪着智慧的光芒,比自己平时想的要高明得多。但倘不及时抓住,这一想法立即逝去,时过境迁之后,再也不会忆起。为了超越自己,为了研究出更高效的教学方法,人必须善于抓住这些灵感。
望着这些年自己写完的26本、170多万字的日记,我觉得它们真象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资料库。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取写论文的资料: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自己的欢乐与苦恼,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学习成绩,教学方法适用的群体与个体范围,以及多方面的具体数据。
三、坚持写文章
看多家之言,提高了理论水平,写日记积累了素材,这都仅仅是搞科研的准备工作。搞科研,主要的工作形式之一就是写文章。教师这一职业决定了每位教师都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机会,但有机会是另一回事,有没有科研能力是另一回事。写文章就是抓住机会、利用机会进行科研的有效途径。人一旦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本职工作,那么无论他的工作多么平凡,都会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就有无穷无尽的乐趣。
大的远的不说,每天的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班级管理尽可以写成文章。写成调查报告、教学杂感、实验报告等等都行,如:《谈今日六节课的节奏》、《数学课堂记实》、《语文课堂学生兴趣分类》、《45分钟学生注意力变化》、《课约三分钟学生注意力分类》、《不同性格学生自习课表现异同》、《五分钟记忆力比赛结果分析》、《男女同学自习课目制力比较》、《课间操动作到位情况与学生性格的关系》、《眼保健操乐曲与学生动作协调状况分析》、《长跑过程中学生的耐力比较》、《气功人静时间差异调查》……。
单是一堂语文课,就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选材写成文章。如,学生因性别、性格、智力、体力、兴趣、爱好、基础的不同,在课堂上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均有不同,这就可以分别写出几十篇文章。总之,不是生活中缺少科研内容,常常是我们自己缺少发现科研内容的能力。
常有人以为,写是输出,输出是有资历、有经验、水平高的人做的事。青年人写文章,常被无知的人讥笑为:吃了一把草,便想挤出两杯奶;自身只有一杯水,却想往外侧一桶。我总认为,写作既是输出,也是输入。
因为要写,要发表自己的见解,通常就要先看别人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认识的。比如我写《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就要先看教育理论家对这一问题怎么谈的,有几派不同的观点,又要富有经验的老师和前辈是怎样做的,我和人家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显然这样学习理论与经验,比平时随意翻翻,吸收与消化对结果要强得多。[NextPage]
写作文又是输入实践经验的一种方式。人平时工作的计划性、目的性往往不够强。如果写《谈培养学生的效率感》这篇文章,那么这个学期就会制订出一系列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效率感的计划、措施。这个学期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就明确得多。实践一个学期后,按提纲写文章,总结本学期的得失利弊,边写边明确了下个学期地措施、计划。这样下个学期的实践效果一定会好于本学期。坚持写文章确实有助于输入教学能力,决不象有人认为的那样,会将原有的教学能力也输出了。
刚开始写,最好选题要小一些,这样自己驾驭。刚开始就写大题目,如“当今世界”、“论蔡国教失”、“谈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等等,往往有害无益。刚开始写,不要想尽善尽美、一鸣惊人。而要有不怕“一鸣烦人”的精神淮备。文章写出来了,许多人批评,许多人心烦,甚至骂娘,我们把这些批评意见中合理的成分吸收过来再写,这计水平就逐渐提高了。
刚开始写,不可急于发表,或言能发表就写,不能代表就不写。写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目已科研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就算一辈子写了数百篇都没发表,但自己的科研水平,教学效率提高了,不是最大的收获吗?
以这样的观念指导自己,我每学期都坚持写几篇文章,到现在已经发表了66篇。
有的青年教师问我;“你又当书记兼校长,还当两班班主任,教两班语文,还有23个社会兼职,哪还有时间看书、写文章呢?”说心里话,我看书,写文章不是加重了负担,延长了工作时间,相反的倒为我节省了不少劳动时间,减轻了负担。如果采用重复式的劳动方式,我早就被各种事务性工作压垮了。正因为读书、写日记、写文章,才使我初步进入了科研式劳动的境界,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工作效率。
真诚地希望青年教师都能够边教学边研究,都能够看多家之言、写日记、写文章,采用科研式的劳动方式,提高数学效率,朝着教学的自由王国迈进
25、多学习,少批判
我总引导学生多学习,少批判,大家互学长处,长处越来越多,大家关系越来越融洽,班级就好管理了。
1979年,我开始搞班级管理自动化的实验,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引导班干部管理班级,我的好多事务性工作都由班干部去做了,同学们很高兴,班级凝聚力明显增强,纪律好起来,学习成绩提高也较快。
我大部分时间忙于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纪律管理,班级工作大部分由学生做,效果尽管好,个别专家却来指责:“这符合凯洛夫的‘三中心’吗?这么搞还要老师干什么?”
人家批我,也触发了我那根批判的神经,于是也批判人家。我说:“凯洛夫是苏联人,没有教育实践经验,写完了《教育学》之后才当了一年中学校长,为什么他写的书,过了这么多年,我们中国人还非要奉若神明不可呢?”
为了使我的批判有理有据,我确实用了不少时间,浪费了不少精力。待到自己批判累了,还耽误了不少正事时,才猛然醒悟:自己“文革”中得的“批判”病又犯了。
文化大革命中,《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七亿人民都做批判家》的社论。于是乎一些喜欢批判的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上窜下跳,四面出击:天地君亲,江河山川,花鸟草虫,古往今来之人,国内国外之事,几乎无所不批。大字报铺天盖地,帽子棍子充斥人生的各个角落,直批得是非颠倒,黑白混淆。
其中一些以批判家自居的人,实际是一群迫害狂、嫉妒狂。自己写不出像样的东西,便拼命批判别人的作品;自己不会搞什么像样的建设,便千方百计对别人建设好的东西进行批判。这倒很像非洲的一种树,永远长不成材,但毒性很大,也不许别人成材,在它周围数尺之内,寸草不能生存。
遗憾的是 ,不仅仅几个批判家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做人的意义,更有害的是一些本来善于做实事,善于学习的人也被“做批判家”的口号所毒害,沾染上了“凡事批三分”的毛病。
良知提醒我要治疗凡事好批判的病,因为这病的危害很多:
(1)培养了吹毛求疵的坏毛病
据说衡量批判家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就是看敢不敢批大家都认为真善美的东西,敢不敢批大学问家都认为正确合理的东西。倘从浅薄的角度去挑真理的毛病,当然也不是挑不到,只是这样挑的结果,只能养成一种从太阳中寻找黑点的病态心理。
(2)能变得孤独
当以批判家的眼光看周围的人时,必然疏远了和周围同志的关系,自造了一个封闭孤独的自我。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文革”中,我们又是批美帝,又是批苏修,又是批西欧老牌资本主义,又是批复活的日本军国主义,地球上几乎都批遍了,于是产生了孤独感。为了掩饰孤独,便天天吹牛,说:“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所谓遍天下,其实算来算去只有两个:一个阿尔巴尼亚,一个越南。后来这两个朋友,一个拼命骂我们,另一个打咱们的时候毫不手软。
(3)容易学坏
每天寻找不好的东西进行批判,如果头脑没发昏,批的真是假恶丑的话,那就容易应验一句话:“久在河边站,哪能不湿鞋?”不能设想,满脑子装满了别人缺点错误的人,自己反倒有许多优点长处。
(4)失去学习机会
忙着去寻找别人的缺点,自然无暇顾及人家的长处,自然就失去了学习吸收别人的优点长处、吸收营养的机会。
(5)浪费生命
偶见严肃的批判家在建设中发现问题不得已而批之,但他们首先是建设者。纯粹以批判家者如姚文元之流,本来有才华,只因以批判为职业,除留下骂人、批人的文章外,没留下像样的东西。对别人的害处且不论,这样做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对批判的弊端逐渐地加深着认识,我便努力医治自己喜欢批判的毛病,不断叮嘱自己要以吸收的眼光面对人生,面对社会,面对宇宙。
还是在中学读书时,我便想: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时空范畴,如果多走了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那么反过来,是否存在它的逆定理:任何谬误在一个极特殊的时空范畴内会成为真理?我想证明这个逆定理的存在。
我在学习教育理论时,既学孔夫子、陶行知、凯洛夫这些为学术界肯定的教育家的著作,也看蔡元培、杜威等争议较大的人的一些观点。有道理的吸收,大的方面没道理的,想想它在哪一个特定的条件下可能有些道理。我提出教师要为学生服务的指导思想时,就曾从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观点中受到启发和鼓舞。
与人交往时,从吸收的角度出发,益处也很多。对周总理、雷锋、华罗庚,我们理所当然地要吸收他们的高尚品质与横溢的才华。对周围普通的同志们,也应该想方设法学习他们的长处。即使对那些短处很多,错误很多,大家都瞧不起的人,我也叮嘱自己:少看他的短处,多看他的长处,这样于己于人都有利。我总想,别人有短处,我没看到,自己并不失去什么。别人有长处,自己没学来,就失去了充实自己的机会。再退一步讲,就是对蒋介石、林彪这样历史已有定论的奸雄,也不可全盘否定。在历史上他们对我们的国家、民族都做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总还有他们个人在认识上、能力上一些值得肯定的方面,把他们坚决、果断、机智等方面的长处吸收来,总比全盘否定更有利些。
用学习吸收的观点看待别人,看待学问,看待事物,会使人变得强大,乐观,胸怀开阔。我喜欢这样想:“不管你有多少缺点,不管别人对你的评价如何,反正我要学习你那条长处,就把它拿来变成我的。”
一位班主任有什么样的观念,常常影响到学生。倘班主任喜欢批判指责,一班学生纷纷效仿,大家互相批判指责起来,一个班级就会分崩离析。倘互相批判,不要说一个班级,“文革”中一个个家庭夫妻反目、兄弟为仇的例子不是多得很吗?班级乱了,谈何管理,谈何学习?
我总引导学生多学习,少批判,大家互学长处,长处越来越多,大家关系越来越融洽,班级就好管理了。
下一篇: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