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课后反思
发表时间:2015/01/06 00:00:00 浏览次数:6269
对于每一位教师,当他上完一节课后对这节课后的感受,肯定会比课前备课的感受更为深刻,结合作业批改,更能从中体会该课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因此,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课后反思自己的备课与课堂教学,记录自己的感受、体会、评价及修订(再备课),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既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优化下一节、下一轮的教学,又便于及时弥补教学中的“遗憾”和“失误”,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功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本文谈谈笔者对课后反思与再备课的管见与做法。
1.反思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是否科学与完善
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如何完成的教学设计,是上课的指南、备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否科学,课题的引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概念的形成与分析是否准确、透彻并利于学生理解,定律、公式的概括与推证是否简明、严谨和具有启发性,实验操作是否清晰可信,例题的选取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突出本课重点,学生练习题的份量、难度是否适当,小结是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通过课后反思与体验,结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便会一清二楚。然后再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和修订,扬长避短、保优弃劣,使之更科学、更完善,切实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
2.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得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本课的教法设计。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更合适得当——是启发发现还是讲练结合?是激励探讨还是指导自学?是实验演示还是实验操作……所用教法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这些在课后反思中便会得到更清楚的回答。这样教师便能总结成功因素,发扬“得意”的教法,分析失败原因,改进或改换“不当”的教法。
例如:“液体压强的计算”一节,原来按课本的安排讲授与指导自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感觉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学生对设想水中有一个水柱疑惑较重,是一个难点。通过课后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本节教学改为激励探索法,从潜水现象中提出潜水员潜入20米深的水里要承受多大的压强等探讨问题,促使学生认识求液体压强的必要性。课前用彩色透明的簿塑料片粘成一个横截面是正方形的无底柱体(用透明胶粘贴),课堂上让一个学生将它竖直插入水中某一深度,使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到水中的确有一个设想的水柱。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索水柱底面压强的计算方法与计算公式。这样较好地突破了难点,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3.反思课堂中问题情景设计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
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景和问题解决中实现的。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能获得成果,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层次性的,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现区,而这些在经历了教学实践后,当然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更好的改进。例如在密度教学中给出了一个问题:飞机设计师为了减轻飞机的重力,将某一钢制零件改为铝制零件,使其质量减少10.4千克,求铝制零件的质量。原以为学生会积极发言、顺利解决,不料问题给出后却冷了场,我只好作引导性讲解。课后反思:本题的隐含条件钢零件与铝零件体积相等,远离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学生难以“发现”。于是,在下一次教学中,我准备了体积相等的铁块、木块各一个,问题给出后学生演示把铁块换成木块,在这一演示情景的启发下,大多数学生很快发现题中体积相等这一隐含条件,同ρ钢V-ρ铝V=10.4求出V=2米 ,进而得到铝零件质量m=ρ铝V=5.4千克。
4.反思解题方法、解题结果、问题延伸及突发问题的处理
教学中,在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迸发出许多思维的火花——新颖的观点、巧妙的构思、多样的解法、问题的延伸及错误的认识,这些往往又是教师始料不及的突发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珍惜、利用这些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加以探究,课后更应从科学性、严谨性及物理意义等方面去反思、审视它们,分析学生提出问题及灵活技巧,然后加以整理记录(再备课),形成十分珍贵的经验,使以后的教学多一份胸有成竹。
5.反思教学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及板书设计的艺术性
每一节课,从课题引入、概念形成、规律探究、实验操作、问题讲练到课堂小结,每个环节所需时间,课前都应有所考虑和分配。课后反思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再作调整的记录,将有助于后续教学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一节课必要的板书,教师备课时当然要作出设计。从课题书写的位置、重难点的板书方式、图形的放置、彩色粉笔的使用等均应有合理的安排。好的板书使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具有较强的条理性与逻辑性,即便于学生笔记,又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是一道独特的艺术品。每节课后都审视一下板书的合理性与艺术性,再作出修订设计,将不断升华你的板书品格。
综上可见,课后反思与再备课是一节课的完善与继续,也是以后教学的伏笔。即可以及时评价一节课、矫正一节课,又可以聚集教学实践中许多零碎的经验和信息,对以后的教学产生调控和继往开来之功效。课后反思与再备课是每一位教师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网转)
1.反思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是否科学与完善
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如何完成的教学设计,是上课的指南、备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否科学,课题的引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概念的形成与分析是否准确、透彻并利于学生理解,定律、公式的概括与推证是否简明、严谨和具有启发性,实验操作是否清晰可信,例题的选取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突出本课重点,学生练习题的份量、难度是否适当,小结是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通过课后反思与体验,结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便会一清二楚。然后再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和修订,扬长避短、保优弃劣,使之更科学、更完善,切实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
2.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得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本课的教法设计。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更合适得当——是启发发现还是讲练结合?是激励探讨还是指导自学?是实验演示还是实验操作……所用教法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这些在课后反思中便会得到更清楚的回答。这样教师便能总结成功因素,发扬“得意”的教法,分析失败原因,改进或改换“不当”的教法。
例如:“液体压强的计算”一节,原来按课本的安排讲授与指导自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感觉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学生对设想水中有一个水柱疑惑较重,是一个难点。通过课后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本节教学改为激励探索法,从潜水现象中提出潜水员潜入20米深的水里要承受多大的压强等探讨问题,促使学生认识求液体压强的必要性。课前用彩色透明的簿塑料片粘成一个横截面是正方形的无底柱体(用透明胶粘贴),课堂上让一个学生将它竖直插入水中某一深度,使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到水中的确有一个设想的水柱。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索水柱底面压强的计算方法与计算公式。这样较好地突破了难点,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3.反思课堂中问题情景设计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
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景和问题解决中实现的。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能获得成果,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层次性的,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现区,而这些在经历了教学实践后,当然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更好的改进。例如在密度教学中给出了一个问题:飞机设计师为了减轻飞机的重力,将某一钢制零件改为铝制零件,使其质量减少10.4千克,求铝制零件的质量。原以为学生会积极发言、顺利解决,不料问题给出后却冷了场,我只好作引导性讲解。课后反思:本题的隐含条件钢零件与铝零件体积相等,远离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学生难以“发现”。于是,在下一次教学中,我准备了体积相等的铁块、木块各一个,问题给出后学生演示把铁块换成木块,在这一演示情景的启发下,大多数学生很快发现题中体积相等这一隐含条件,同ρ钢V-ρ铝V=10.4求出V=2米 ,进而得到铝零件质量m=ρ铝V=5.4千克。
4.反思解题方法、解题结果、问题延伸及突发问题的处理
教学中,在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迸发出许多思维的火花——新颖的观点、巧妙的构思、多样的解法、问题的延伸及错误的认识,这些往往又是教师始料不及的突发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珍惜、利用这些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加以探究,课后更应从科学性、严谨性及物理意义等方面去反思、审视它们,分析学生提出问题及灵活技巧,然后加以整理记录(再备课),形成十分珍贵的经验,使以后的教学多一份胸有成竹。
5.反思教学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及板书设计的艺术性
每一节课,从课题引入、概念形成、规律探究、实验操作、问题讲练到课堂小结,每个环节所需时间,课前都应有所考虑和分配。课后反思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再作调整的记录,将有助于后续教学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一节课必要的板书,教师备课时当然要作出设计。从课题书写的位置、重难点的板书方式、图形的放置、彩色粉笔的使用等均应有合理的安排。好的板书使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具有较强的条理性与逻辑性,即便于学生笔记,又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是一道独特的艺术品。每节课后都审视一下板书的合理性与艺术性,再作出修订设计,将不断升华你的板书品格。
综上可见,课后反思与再备课是一节课的完善与继续,也是以后教学的伏笔。即可以及时评价一节课、矫正一节课,又可以聚集教学实践中许多零碎的经验和信息,对以后的教学产生调控和继往开来之功效。课后反思与再备课是每一位教师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网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