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走动管理”保障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15/01/08 00:00:00  浏览次数:552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20字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达成这三个方面要依赖学校的常态管理。
实践发现,低效的学校管理,往往是管理者坐在办公室听汇报派任务式的管理,这是一种被动管理。问题已经发生了才实施管理,管理滞后了。从管理的策略性来讲,哪里出了问题就解决哪里的问题,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就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管理,缺乏宏观性;从管理的教育性来讲,这样管理学校总是在不断地纠错中前行,容易产生挫折感,缺乏引导性;从管理的时效性来讲,事情已经发生再去解决,错误在前,正确教育在后,缺乏主动性。 
 因此,高效的学校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把管理的实施前移到问题发生之前;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具备科学精神,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要求学校管理者与师生朝夕相处、一起学习、一起研究,把学校打造成管理者与师生一起成长的共同体。
这样的学校管理必须具有五个特点:一是直接性,所有的管理措施都直接作用于人;二是教育性,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形式;三是引导性,学校管理都是为了预防问题的发生,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形成一个“引导,成功;再引导,再成功”的良性循环,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了才实施管理;四是深层性,学校管理的实施总是从观念引导到心灵塑造,再到习惯养成,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就事论事上;五是规律性,学校各项管理都有常规可循,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能超越规律。
   这五个特点决定了学校的管理必须要去做,而不只是在口头上说说;必须是管理者主动深入实践的管理,而不是在办公室里坐等问题发生的被动管理;必须是注重研究、将管理课程化的科学管理,而不是错了再改、将管理形式化的机械管理。
我们把具有这些特点的管理称之为“走动管理”。[NextPage] 
 所谓“走动管理”,就是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管理的最重要资源,通过管理者不断地深入实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管理的过程中持续地改进管理,推动学校良性发展的一种管理模式。
“走动管理”由四个环节组成:问题发现一问题提出一问题研究一问题解决”。每个环节都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
“问题发现”——一是管理者要树立问题意识,任何管理都只存在更好而不存在最好,任何管理都存在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这就是问题意识;二是这些问题必须是学校发展中的隐性问题、真问题;三是强调管理者必须主动深入实际发现问题,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以后再去解决问题。
“问题提出”——一是问题提出的时机,管理者要结合目前学校工作实际,接照轻重缓急对发现的隐性问题或者真问题进行分类,提出问题解决的次序;二是问题的呈现方式,管理者要把发现的隐性问题或者真问题提炼成一个个微型课题,初步分析发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供决策时参考,而不是简单地把问题抛给领导;三是问题提出的方式,是口头提出还是书面提出,是逐级向上提出还是在适合的会议提出。
“问题研究”——一是对提出的问题要认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究,不能置之不理或者拖而不决;二是要整体思考、全面衡量,提供问题解决的多种方案,从多中先优,不能从简处理;三是研究如何将管理课程化,寻找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教育元素,探究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教育途径,评价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教育效果,等等。
“问题解决”——一是执行者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问题解决,强调执行力的坚决性;二是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记录、及时研究,以便及时调整解决方案,强调执行力的灵活性;三是问题解决以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反馈,尤其是书面形式的总结反馈,包括问题的类型、解决的方案(含备选方案)、解决的效果与经验等,强调执行力的成果性。
“走动管理”是一种“总体规划、分块实施、协作支持、共同提高”的高品质常态管理。通过“四个一”(每周一反思,每月一总结,每学期一调研,每学年一完善)进行反馈,对学校规划的实施成效进行过程性动态调控与生成转化,在“制订规划-实践创新-完善规划-践行新规划”的发展过程中向着目标挺进。
可见,“走动管理”是面向实践,责任与合作相结合,运用微型课题研究的策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群策群力变革实践的一种管理。[NextPage]
“走动管理”的走动是全员性的走动。各个层面的管理人员、学科教师,甚至校外专家和兄弟学校的教师也参与其中。
“走动管理”的走动是研究型的走动。以课堂教学管理来说,有课前对教学有效性的预判和设计,有课中对教学有效性的记录和诊断,有课后对教学有效性的评估与反馈。
“走动管理”的走动是问题解决式的走动。身为管理者必须敢于负责、肯于投人,要能沉得下去,走到班级去,走到课堂去,走到年级去,走到教研组去,走到备课组去,走到教职工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只有把研究的意识渗透到日常管理中才能把对学校的整体策划和管理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创造性思考和行为,并在决策过程中贡献问题经验和智慧。 
 因为走动,收集信息及时;因为走动,善于集思广益;因为走动,乐于情感交流;因为走动,勤于客观评价;因为走动,利于问题解决。所以“走动管理”是一种高效的管理。
“走动管理”既是一种高效的学校管理,它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是有保障意义的,对课堂教学尤为如此。 
 高效课堂的课堂研究需要“走动管理”作保障。高效课堂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效率进行优化,对师生双边,甚至多边活动的效率进行评估,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劣性进行比较。因此高效课堂是研究的课堂,高效课堂也是开放的课堂,需要管理者推门听课,通过推门听课尝试解决常态课的有效性问题;需要教研组同行观摩听课,备课组成员跟踪听课,开展同课异构、同课多轮的磨课,深度解决学生如何学得更好的问题;需要管理者走进教研组,和学科教师一起学习理论,一起研究学生,一起研究教材和教法;需要管理者走进备课组,共同确定作课教师,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共同推敲评价标准;需要管理者走进课堂,参与磨课、观课、听课、评课,参与同课多磨的再设计和再组织,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估,通过反复磨课尝试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正是各种形式的磨课、观课、听课、评课,带动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走动起来。[NextPage] 
 高效课堂的调研活动需要“走动管理”作保障。高效课堂要求学校所有教学管理人员都在思考如何抓好教学质量,全体教师都在思考如何落实教学质量,全体员工都在思考如何服务教学质量。为了实现全面、全程、全员抓教学质量,使教学管理规范有序、科学系统、务实高效,要坚持常规检查制度化,教研活动主题化,教学研究常规化。每学期都要坚持常规检查并及时反馈,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研组活动情况和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情况、教师备课及课堂教学情况、新教师教学情况、作业布置和批改以及学生成绩记载情况、单元测验与阶段测验及质量分析情况、课题研究情况等;每学期都要组织各年级的教学调研,组织专家进课堂听课评课;每学期都要召集学生座谈会评学、评教;每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收集家长意见并以恰当的方式向相关教师进行反馈,等等。这些都是在走动管理下才能实现的。
高效课堂的质量跟踪需要“走动管理”作保障。高效课堂要求管理者对每次大型考试(如段考、期考)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对照往届成绩进行横向比较,对照本届历史成绩进行纵向比较,然后深入到备课组、班级,听取备课组长、班主任汇报所采取的措施和所开展的工作后,通报数据分析报告,提出整改意见。这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 
 高效课堂的教研活动需要“走动管理”作保障。高效课堂要求学校教研组活动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业务学习、教学研究、课题研究、青年教师培养和各年级教学指导等;备课组活动的主要任务是集体备课,由中心发言人对下一周的教学内容进行说课(包括课时划分、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教学对策、教学目标及落实点、例题和练习题设计、测验安排等方面),经过备课组成员集体研讨后形成本年级的周教学方案,任课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后实施教学。这种精细化的教研活动更离不开走动管理。
高效课堂的教学方式需要“走动管理”作保障。高效课堂要求在不增加课时,甚至减少课时数的情况下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为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研究、试验、推广“学案导学制”,学案主要包括“课前预习案”、“课中导学案”、“课后巩固案”(拓展案)。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将逐步发展形成“周末导学提纲”、“小假期导学提纲”等导学形式,指导学生整理笔记、完成练习,记录所用时间。总之,“学案导学制”的推行也必须有走动管理作支撑。[NextPage] 
 高效课堂的“分层教学”需要“走动管理”作保障。进入课改后,学校都会面临着学生自由选课、走班上课、分层教学的问题,这是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课程怎么开”、“学生怎么选”、“班级怎么排”、“课堂怎么教”、“师生怎么评”、“学校怎么管”六个方面,学校必须结合师资、教室、场地等具体情况认真解决好。而这六个问题必须通过走动管理来解决,绝对不能幻想管理者坐在办公室里能够找到问题解决的答案。 
高效课堂的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走动管理”作保障。学校管理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着力培养其中的优秀者成为领头羊,这些领头羊分布在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各个年龄层面,他们各具特点,形成一个丰满的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群体。这个群体是学校形成特色、打造品牌的保证。而他们的发现与培养,也必须在走动管理中完成。
可见,走动管理为高效课堂提供了保障,这符合走动管理的目标——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实施走动管理时,要强调: 
  “走动管理”是一种人本化的管理。走动管理是以制度约束和制度保障为前提的,制度是第一位的,在管理中既要体现“制度化”,又要体现“人性化”。制度的制订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制度的执行过程要严格体现公平。 
  “走动管理”是一种“成事”“成人”的管理。“成人”是造就管理之“人”,“成事”是成就学校发展之“事”。过程即成人,结果即成事;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我们要以“赢在中层”为切入点,将管理者“自我发展”(成人)与“管理变革”(成事)统一于积极的研究性变革实践之中。走动管理要求管理者具备四个要素:丰富的文化底蕴、执着的教育追求、理性的思维方式、永恒的探索心境。同时也要求管理者遵守这样的行为准则:潜心学习不浮躁,智慧管理不僵化,静心策划不随意,经常反思不满足,积极经营不保守。管理实践将促成管理者达到这些要求。 
  “走动管理”需要开放的氛围。首先是需要开放的课堂,每个教师都主动思考、主动作课,主动邀请其他教师听课参与研究;其次是需要开放的教研活动,每个教师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思考,分享别人的成果;第三是需要开放的心态,由于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和可塑性,教学上没有完美的标准,任何人的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观课、听课、评课、磨课就是要寻求使课堂更高效的策略;第四是需要开放的管理,定期组织各个年级不同学科主题式的调研活动,向全校开放、向兄弟学校开放、向家长开放的教学开放日甚至教学开放周,主题研讨日,专题论坛等,这些都是好的组织形式。 
   “走动管理”是“育人为本”的体现,是“改革创新”桥梁,是“提高质量”的抓手,是“高效课堂”的保障。让“走动管理”推动我们前行,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教师的理性发展、学校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