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13年中考物理试题解析

发表时间:2013/07/01 00:00:00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13107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2013•绵阳)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各地迅速组织救援队伍前往救援,体现出了名族大爱,救援中,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导航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斗导航卫星传递信息依靠的是() 
 A. 激光 B. 电流 C. 超声波 D. 电磁波 
考点: 电磁波的传播. 
专题: 信息的传递. 
分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用的电视信号、手机信号都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号的. 
解答: 解:卫星和地面的联系靠电磁波,将图片和声音等信号调制到电磁波上,把电磁波当成载体发射回地面.所以它传递信息利用的是电磁波. 
故选D. 
点评: 这是一道考查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题,比较容易. 
2.(3分)(2013•绵阳)骑自行车上一个陡坡时,有经验的同学会沿S型路线骑行,他这样做是为了() 
 A. 缩短上坡过程中所走的路程 B. 减少上坡过程中所做的功 
 C. 减小上坡过程中所施加的力 D. 缩短上坡过程中所用的时间 
考点: 轮轴及其他常见简单机械. 
专题: 简单机械. 
分析: 本题由斜面模型及功的原理进行分析. 
①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②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即斜面高度一定,斜面越长越省力. 
解答: 解:A、上坡时,自行车上升的高度不变,走S形路线所走的路线较长,A不正确. 
B、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B不正确. 
C、上坡时,走S形路线所走的路线较长,相当于增长了斜面的长度,斜面越长越省力.C正确. 
D、速度一定,走S形路线所走的路线较长,所用的时间较长.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 斜面模型是物理中考的最多的一种运动学模型,应认真分析. 
3.(3分)(2013•绵阳)夏天,人们喜欢到海边度假.白天,海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夜间却不会很凉.而沙漠的夏天昼夜温差可达50℃.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太阳照射沙漠地区的时间较长 B. 海边有风而沙漠地区可能没有 
 C. 海水的比热容比沙石的比热容大 D. 太阳直射沙漠地区,斜射海边 
考点: 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专题: 比热容、热机、热值. 
分析: 沿海地区水多,水的比热容较大,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沙石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的少;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的少,使得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的温差小. 
解答: 解:沿海地区水多,水的比热容较大;沙漠地区,地表以砂石为主,砂石比热容较小. 
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的少,砂石温度升高的多,所以海边升高温度较低,沙漠升高温度较高;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的少,砂石温度降低的多,所以海边降低温度较少,沙漠的降低温度较多,因此海边白天海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夜间却不会很凉,沙漠的昼夜温差巨大. 
故选C.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中考的命题的热点形式. 
4.(3分)(2013•绵阳)时值仲夏,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又打扰我们的休息,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 
 B. 戴上耳塞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 
 C. 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D. 蛙声和蝉鸣都是由该动物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 
考点: 声音的产生.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①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②音色指声音的特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解答: 解: 
A、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传播来减弱噪声.此选项错误; 
B、戴上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小响度来减弱噪声.此选项错误; 
C、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此选项错误; 
D、蛙声和蝉声都是由该动物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声学的基础知识,属于识记性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是基础知识的考查. 
5.(3分)(2013•绵阳)如图所示,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出玻璃板后,比空气密度大的二氧化氮进到了上面的瓶子.这个现象说明() 
 A. 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 气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C. 气体是由分子组成的 D. 温度越高,气体分子运动越剧烈 
考点: 分子的运动. 
专题: 分子热运动、内能. 
分析: 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 解:虽然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但是它也会运动到上面的瓶子内,这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现象是扩散现象. 
故选A. 
点评: 扩散现象不但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还体现了分子之间有间隙.[NextPage]6.(3分)(2013•绵阳)凸透镜是一种基本光学元件,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放大镜观察小物体时,小物体应放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 
 B. 如果是远视眼,应当用凸透镜加以矫正 
 C. 照相机照全身照时,所成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 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 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 (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2)近视眼用凹透镜进行矫正;远视眼用凸透镜进行矫正. 
(3)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 
解答: 解:A、用放大镜观察小物体时,小物体应放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符合题意. 
B、远视眼是晶状体变薄,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应当用凸透镜加以矫正,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符合题意. 
C、照相机照相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不符合题意. 
D、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掌握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凸镜、凹镜成像原理和成像性质,以及其应用. 
7.(3分)(2013•绵阳)人类历史上不断进行着能量转化技术的进步,即能源革命.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核能都是原子核分裂时释放出来的能量 
 B. 地球50亿年积累的太阳能是我们今天所用大部分能量的源泉 
 C. 电能和风能都是通过消耗一次能源得到的二次能源 
 D. 化石能源、核能可以在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都属于可再生能源 
考点: 能源的分类. 
专题: 能源的利用与发展. 
分析: 原子核裂变与聚变时都可以释放出核能; 
从自然界直接获得不需要加工转换的能源是一次能源,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是二次能源; 
能够从自然界源源不断获得可以重复利用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不能从自然界源源不断获得,不能重复利用的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 
解答: 解:A、核能是由原子核裂变或聚变时释放出的能量,故A错误; 
B、地球50亿年积累的太阳能是我们今天所用大部分能量的源泉,故B正确; 
C、电能是二次能源,风能是一次能源,故C错误; 
D、化石能源、核能不能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能源的分类、核能的获得等,知道各种能源的概念,认真分析即可正确解题,本题是一道基础题. 
8.(3分)(2013•绵阳)如图,是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的实验装置,下列情况可以产生电流的是() 
 A. 导体棒不动,让磁体上下移动 
 B. 磁体不动,让导体棒沿ab方向前后运动 
 C. 磁体不动,让导体棒绕a端在水平面内转动 
 D. 让导体棒和磁体以相同速度一起向左移动 
考点: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专题: 电动机、磁生电. 
分析: 蹄形磁铁中,磁感线是从N极指向S极的,而要想产生感应电流,必须让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观察导体ab是否切割磁感线是判断的关键. 
解答: 解:图中蹄形磁铁的磁感线是从上端N极指向下端S极的,导体ab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才在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A、导体棒不动,让磁体上下移动,导体ab不切割磁感线,不能产生感应电流. 
B、磁体不动,让导体棒沿ab方向前后运动,导体ab不切割磁感线,不能产生感应电流. 
C、磁体不动,让导体棒绕a端在水平面内转动,此时导体ab切割磁感线运动,能产生感应电流. 
D、让导体棒和磁体以相同速度一起向左移动,导体ab和磁体相对静止,不能产生感应电流. 
故选C. 
点评: 明确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同时,熟知磁感线的分布规律,是此题判断的关键因素 .[NextPage] 9.(3分)(2013•绵阳)如图,让一束太阳光照射三棱镜,射出的光射到竖直放置的白屏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如果在白屏与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红色 
 B. 如果在白屏与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蓝色玻璃,则白屏上蓝色光消失,留下其他颜色的光 
 C. 如果把一张红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红纸上看到彩色光带 
 D. 如果把一张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绿纸上看到除绿光外的其他颜色的光 
考点: 光的色散. 
专题: 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 (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2)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通过的色光决定的,无色透明的物体能透过所有的色光,彩色透明物体只能透过和物体相同的色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吸收所有的色光,彩色物体只反射和物体相同的色光. 
解答: 解: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说明太阳光有这七种颜色组成, 
A、如果在白屏前放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的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红色.这表明,其它色光都被红色玻璃吸收了,只有红光能够透过;故A正确; 
B、如果在白屏前放置一块蓝色玻璃,则白屏上只呈蓝色光,其他颜色的光消失,故B错误; 
C、红色只能反射红光,如果把一张红纸贴在白屏上,所以在红纸上不看到彩色光带,只看到红光;故C错误; 
D、如果把一张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绿纸上看不到除绿光外的其他颜色的光,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当让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在后面的光屏上依次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的色光,即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各种色光的偏折能力,即红光最弱,紫光最强;该知识点经常与凸透镜的焦距的大小判断相联系,所以我们在处理时应特别注意与该块知识的结合. 
10.(3分)(2013•绵阳)在探究一个用电器中电流随电压变化关系时,李芳连接好的电路如图所示.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电压表均有示数,调节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示数都不变化.李芳连接的电路有不妥之处,改正的方法是() 
 A. 将导线K的a端移至接线柱A B. 将导线L的b端移至接线柱B 
 C. 将导线L的b端移至接线柱D D. 将导线M的c端移至接线柱B 
考点: 实物的电路连接;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专题: 应用题;电流和电路. 
分析: 由电路图可知,滑动变阻器没有按一上一下的原则串联在电路中,而是全接到上方两个接线柱上;要测用电器中电流随电压变化关系时电压表应并联在用电器的两端,而电路图中电压表测电源的电压. 
解答: 解:A、将导线K的a端移至接线柱A时,滑动变阻器可以改变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但电压表测电源的电压示数不变,不能进行实验探究,故A不可行; 
B、将导线L的b端移至接线柱B时,滑动变阻器可以改变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但电压表测电源的电压示数不变,不能进行实验探究,故B不可行; 
C、将导线L的b端移至接线柱D时,滑动变阻器被断路,不能改变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无法进行实验探究,故C不可行; 
D、将导线M的c端移至接线柱B时,电压表测用电器两端的电压,通过移动滑片可以改变用电器两端的电压,进行实验探究,故D可行.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滑动变阻器和电压表的使用,关键是知道改正后的电路滑动变阻器应可以改变用电器的电压、电压表测用电器两端的电压.11.(3分)(2013•绵阳)体重60kg的张超为了估测自己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他穿上一双平底鞋站在一张方格纸上,描画出一只鞋的鞋底边缘的轮廓如图所示,已知小方格每边边长2cm.他对地面的压强大约是() 
 A. 1.5×10 4 Pa    B. 3.0×10 4Pa C. 1.5×10 3Pa   D. 3.0×10 3Pa 
考点: 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专题: 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 根据G=mg求出重力,人对地面的压力等于其重力;数出鞋底占有的方格数(大于或等于半格的算一格),求出鞋底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根据p=求出人对地面的压强. 
解答: 解:人对地面的压力:F=G=mg=60kg×9.8N/kg=588N; 
鞋底占有的方格数为52格,一小格的面积为2cm×2cm=4cm2, 
人站立时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2×52×4cm2=416cm2=0.0416m2, 
他对地面的压强:p==≈1.4×10 4Pa,最接近于答案A. 
故选A.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重力、压强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弄清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2.(3分)(2013•绵阳)在探究弹簧长度与力的关系时,选取甲、乙、丙、丁完全相同的四根弹簧,将甲、乙弹簧左端固定在墙上,用大小为F的力拉甲的右端,用大小为F的力压乙的右端,在丙弹簧左右两端施加大小为F的拉力,在丁弹簧左右两端施加大小为F的压力,四根弹簧都水平静止,如图所示,此时四根弹簧的长度分别是L甲、L乙、L丙、L丁,则() 
 A. L甲=L乙=L丙=L丁 B. L乙=L丁<L甲=L丙 C. L甲=L乙<L丙=L丁 D. L丁<L乙<L甲<L丙 
考点: 弹簧测力计在力的相互性方面的应用;弹簧测力计及其原理. 
专题: 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 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弹簧受到的弹力与其伸长量(弹簧实际长度与原长之间的差值)成正比. 
解答: 解: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其伸长量(弹簧实际长度与原长之间的差值)成正比;而图甲和丙都是使弹簧伸长的,图乙和图丁都是让弹簧压缩的,图甲和图丙上的作用力相同,故伸长的长度相同;图乙和图丁上的作用力相同,故压缩的长度相同,故有L乙=L丁<L甲=L丙;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