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12年中考物理试卷解析2

发表时间:2013/04/05 00:00:00  作者:undefined  浏览次数:4925  
(1)10题分析(去年与该题考点相近的题是19题)
10.如图的四种情景,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19.以下现象,反映了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A.雨后天空,弧状光带B.岸边树木,水中倒立
C.水中铅笔,水面折断D.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本题是对教材“第二章光现象”光的反射的考查。对于光的四种现象: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色散,按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的。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及“通过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考题只要求考生能判断现象,应该是降低了要求,目的就是送分。去年19题的四个选项均以教材文字呈现现象,考后实际难度0.95明显比设计难度0.80容易。今年10题的四个选项都以图片呈现现象应该更直观,除最后D图是课本上54页“光的色散”正文的原图,其余三图都是生活现象图,而且课本44页“想想议议”中“岸边的树木和房屋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所配的图与本题的B图是本质相同的图;而课本4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题所配“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的图与本题的C图是本质相同的图;只是A图要难理解些,但与课本35页“想想议议”所配“小孔成像”的图本质还是一样。
所以今年本题的难度设计为0.95,实际难度为0.92,错选A、C、D的比例分别2.88%、2.17%、4.85%。说明考生对光现象的定性掌握比教好,与预设差别不大。
本题四个选项基本涉及了“第二章光现象”各节内容。
(2)11题分析(去年与该题考点相近的题是29题)
11.如图,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说明
A.两铅块被压得太紧B.下面所吊重物还不够重
C.两铅块分子之间有引力D.大气压作用使它们不能分开
(29.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住测力计的读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如图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A.不变,因为玻璃板重力不变
B.变大,因为玻璃板沾水变重了
C.变小,因为玻璃板受到了浮力作用
D.变大,因为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分子引力)
本题是对教材“第十六章热和能”中“分子力”的考查。其实本题既涉及“物质”中的“物质结构与物体的尺度”的“分子”,又涉及“运动和相互作用”中的“机械运动和力”的“二力平衡”,还涉及“能量”中的“内能”的“分子引力”。课标要求涉及到的有“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重力、弹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但其它几个选项都有较强的干扰性。去年29题源于教材“第十六章热和能”的第一节“分子热运动”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3题,只是把实验问答题变成了实验选择题,应该说还简单了,学生如果做个或者看过该实验,并解答过该题,就应该好选择其正确答案。当然,如果学生没有做个该实验或者也没有做过课本上的该题,学生要答对本题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本题的几个选项都有较强的干扰性。去年我们认为29题综合性较强,涉及物理科学内容三大主题,各选项又都有较强的干扰性,是较难的题,设计难度为0.50,但实际上由于是教材上的题,在复习期间老师都讲过,结论又好记,作为选择题就更容易做对,因此实际难度是0.84。
今年的11题仍源于教材“第十六章热和能”的第一节“分子热运动”,但不是课后的“动手动脑学物理”,而是课本正文的“演示”实验且实验图片配有文字“分子之间有引力”,因此比去年更简单,在去年29题0.84的实际难度来看,估计今年11题的实际难度值还会大些为0.86,结果是实际难度为0.91,反映教师对课本实验的重视。
本题错选A的约有0.49%,错选B的约有0.91%,错选D的约有7.16%。
都有知识掌握不全面,不认真分析的原因。
(3)12题分析(去年与该题考点相近的题是25题)
12.下列关于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B.利用纳米科学技术可以操控物质的分子
C.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一定减小
D.由于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相同
(25.物质世界多姿多彩,从浩瀚宇宙到微观世界,所有都体现物质的不停运动和发展。以下与物质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能再分割
B.纳米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比原子更小的微粒
C.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各种原子都有相似的结构
D.物质的不同物态,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是由分子的排列决定,与分子力无关)
本题是对教材“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中有关“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的考查。课标要求是“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本题所给的四个选项都是由教材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涉及到的知识点编设而来:A是由“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和“原子及其结构”编设;B是由节后面的“科学世界纳米科学技术”编设;C和D都是由“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设编。
去年25题的设计难度为0.82,实际难度居然是0.31,与我们估计差别极大。一方面去年各选项的准确理解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还有一般教学对该部分知识的重视都不够。学生对“各种原子都有相似的结构”的相似注意不够,又没有认真关注和理解原子核式图下的说明,认为“不同的原子应该有不同的结构”。错选A的约有3%,这部分学生看到前半句话是教材原话,是对的,而对分子究竟能不能再分割又不加认真思考,还有受“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的影响;错选B的最多约有47%,超过了选正确的,原因是学生对纳米技术已听耳熟,知道纳米尺度很小,就想象比原子还小,其实教材“科学世界纳米科学技术”中有一句原话讲到了纳米技术的研究对象“纳米科学技术是纳米尺度内(0.1nm~100nm)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错选D的约有17%,估计是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理解有难度,虽选项前半是对的,但正因为排列不同,分子力才表现出作用大小明显不同,也才使物质在不同物态下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今年11题虽然与去年25题考点相近,但为了降低整个物理题的难度,本题是确定为要大大降低难度的题,即要大大提高难度系数值,想从去年的实际难度值0.31提高到0.80,因此,在选项的设置上,每一说法都比较直白,A只要从课本第7页“原子及其结构”中第一句话“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就容易判断是错误说法,B只要从课本“科学世界”“纳米科学技术”中的原话“…操纵原子、分子,实际上就是一种纳米技术”就知道是正确说法,C只要正确理解课本第6页正文的一句原话“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水例外,水结冰时体积变大)”就很容易判断说法是错误的,D只要从课本第5叶最后一句话“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也很容易判断说法是错误的。实际考下来的结果是,本题的难度值的确比去年的0.31大大提高到0.69,但却没达到0.80,反映考生对涉及微观物质世界的理解还不习惯。
本题错选A的约有16.75%,错选C的约有7.01%,错选D的约有7.51%。错选A的多达16.75%,估计是考生理解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混淆了。
(4)13题分析(去年与该题考点相近的题是24题)
13.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光和电磁波都能够传递信息
B.无论何种信息的传递都需要介质
C.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广播和电视都是利用导线中的电流传递信息
D.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都是利用无线电波传递信息
(24.以下与电磁波应用无关的是
A.手机通信B.雷达侦查C.微波炉加热食物D.听诊器了解病情)
本题是对教材“第十章信息的传递”有关电磁波应用的考查。课标要求是“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去年24题考查了电磁波的三个应用,即选项的前三项,它们都是教材上讲过的电磁波应用:A是教材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中“移动电话”涉及到的;B和C分别是教材第二节“电磁波的海洋”后面的“科学世界微波炉”和“动手动脑学物理3题”涉及到的;只有D选项不是电磁波的应用,但与学生生活很近,是用来干扰学生的。题考得很简单,属于常识性的,D虽然是干扰项,但它与电磁波应用无关是很明确的,所以去年的难度设计为0.92,但实际难度为0.80,与估计有些差别,估计是题设为反问及学生不仔细有关。
今年该考点的13题,还是想维持去年的实际难度0.80,一方面把反问改为正问让问得直观,另一方面又适当加难选项判断,即各选项课本没有原话,需要考生理解判断。结果考后实际难度为0.68,看来理解对考生始终是难点。
本题错选B的约有9.57%,错选C的约有2.76%,错选D的约有19.60%。
(5)14题分析(去年与该题考点相近的题是18题)
1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中快
(18.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
A.大象的“声音”交流
B.蝙蝠的“回声”定位
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
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
本题是对教材“第一章声现象”的考查。
去年18题考的是超声波应用,课标要求是“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本题正确的选项是B。要答对本题应该注意题干的三个条件:一是超声,二是反射、三是获取信息,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都是必要的,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才是充分的,所以必须都要具备。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次声、超声、声反射等。题中四个选项都源于教材。A选项为“大象的‘声音’交流”,这既是“声现象”一章的引入(既有图也有文字),又在教材第三节“声音的特性”中给予了解释,它虽属于信息交流,但不是利用超声波而是利用次声波,也不是利用反射。B选项为“蝙蝠的‘回声’定位”,这在教材第五节“声的利用”第二、三段有专门的讲解,蝙蝠“回声”定位正是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C选项为“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是教材第五节“声的利用”的最后一段所讲,“超声”排石虽然利用的是超声,但不是利用超声波来获取信息,而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来击碎结石。D选项为“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是教材第五节“声的利用”后的“科学世界”“不是老头爷显灵是建筑师的杰作”中讲得很清楚的,这虽是声音的反射也获得了信息,但不是超声波,而是可闻声波。去年的难度设计为0.60,实际难度为0.78,说明考生对声现象的掌握比预想的要好,这可能是声音知识与学生生活近的原因。。
今年14题,考点变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标要求是“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对该题的四个选项,A由课本25页“噪声的来源”正文中的原话“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改编,B和C是对发声和振动关系的逻辑理解,D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快慢判断。对本题的设计难度为去年的实际难度0.78,但考后该题的实际难度为0.89,反映考生对声现象的学习还是较好的,当然该部分不太难。对于比较简单现象的考查,命题设计往往喜欢通过多个相关知识点的选项来增大覆盖。
本题错选A的约有0.77%,错选C的约有1.56%,错选D的约有8.10%。错选D的较多,说明有的考生缺乏仔细推敲。[NextPage] (6)15题分析(去年与该题考点相近的题是22题)
15.用电高峰时期,会看到家里的白炽灯泡比正常发光要暗一些。这是因为,用电高峰期并联用电器增多,造成
A.电路中的总电阻增大
B.电路中的总电流减小
C.白炽灯泡的实际功率减小
D.白炽灯泡的额定功率减小
(23.以下关于灯泡亮暗的讨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A.灯泡的亮暗由灯泡的电压决定B.灯泡的亮暗由灯泡的电流决定
C.灯泡的亮暗由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D.灯泡的亮暗由灯泡的额定功率决定)
本题是对教材“第八章电功率”中有关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考查。课标要求是“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本题源于教材第二节“电功率”中“额定功率”的演示实验“观察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发光情况”。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解答本题只要能认识到“灯泡的亮暗由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对于单选题,其它选项就可以不管,读其它选项反而可能干扰,而其它选项也的确具有较强的干扰性。
去年该考点23题的设计难度为0.72,实际难度为0.74,与估计差别不大。
今年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命题,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现象的能力。难度设计为0.76,考后实际难度却为0.65。
本题错选A的约有13.65%,错选B的约有16.79%,错选D的约有4.84%。错选A和B的较多,说明A和B两选项对考生的干扰较大。
(7)16题分析(去年与该题考点相近的题是28题)
16.人类对核能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根据目前的科研水平,你认为以下关于原子弹和核电站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核电站能控制裂变的反应速度
B.原子弹对聚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
C.原子弹利用核裂变,核电站利用核聚变
D.原子弹利用核聚变,核电站利用核裂变
(28.在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化石能源发生危机时,核能由于其能量密度远高于化石能源,给人类解决能源危机带来希望,但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和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等,使各国对核电站的安全性不得不高度重视。造成核电站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的最主要原因是
A.核废料不好处理
B.核能发电技术还不成熟
C.只有核裂变可控,核聚变不可控
D.意外发生核泄漏时,会产生放射性污染)
本题是对教材“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中第二节“核能”的考查。课标要求是“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在该考点课标例3是“了解我国和世界上核能利用的最新近展”。
去年考题其呈现是以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后社会的热门话题“核电站的安全性”为背景。本题源于教材本节后的“STS核电站和核废料处理”及本节后的“动手动脑学物理”〔…找有关核能和核电的内容,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科学短文。你的短文应该包含以下关键词:①裂变反应(或聚变反应、链式反应);②反应堆;③放射性。…〕,本题的几个选项都是根据它们来编设的。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但其它几个选项都有较强的干扰性。去年28
题的设计难度为0.80,实际难度是0.68,与估计有些差别,原因是我们认为虽然本题各选项都有较强的干扰性,但自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后,各种媒体特别是电视天天都有有关放射性污染的报道,学生耳闻目染,本题在特殊背景下来考查,就显得不是那么难了,因而估计应该有80%的学生答对,结果只有68%的学生答对,看来我们的教学对“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一章的不重视,另外还是有不关心社会热点新闻的考生。错选A的约有3%,这部分学生认为核废料的确是不好处理,因而就会有放射性污染问题,但他们没能进一步思考不好处理不等于没法处理,也没有认真比较A与D,从而找不准最主要的原因;错选B的约有10%,这部分学生认为也许核能发电技术就是还不成熟,才会有安全性问题,其实核能发电技术是成熟的,全世界才有那么多的核电站,另外即使核能发电技术还不成熟,也不是造成核电站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的最主要原因;错选C的约有18%,这部分学生只看到C的说法是对的,但没把C与题干所问联系起来。
今年考题16题,虽然还是考核能,但是以核电站和原子弹对核能的应用来考的,核电站和原子弹两者的能量释放原理都是裂变,不同的是核电站的裂变可控,原子弹的裂变不可控。只要教学中对该部分没放弃,今年该考题应该是不难的,至少比去年题还简单,应该比去年0.68的实际难度值大,故设计为0.76,可考后的实际难度却是0.33,与预设差别太大。
原因估计是教学对该部分内容的确不重视,今年又没有了媒体的科学普及,虽然题简单了但考点不同了。
本题错选B的约有6.57%,错选C的约有30.16%,错选D的约有30.47%。错选B和D的较多,说明A和B两选项对考生的干扰较大。估计本题猜答的学生较多。
(8)17题分析(去年与该题考点相近的题是20题)
17.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的介绍有一项不切实际,它是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B.照相时,被照者与相机的距离是在距镜头的二倍焦距之外
C.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略大于一倍焦距
D.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这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20.用水彩笔在磨砂电灯泡的侧面画一个图案,然后把电灯泡接到电路中让其发光,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图案与其正对的白墙之间(图案与白墙之间距离较大)移动,则所画图案在墙上成清晰像的情况是
A.不能成像
B.能成一次像,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C.能成两次像,一次是放大、倒立的实像,一次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D.能成三次像,一次是缩小、倒立的实像,一次是等大、倒立的实像,一次是放大、倒立的实像)
本题是对教材“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际情况的考查。课标要求是“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去年的20题源于教材,是由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后“动手动脑学物理”4问答题〔用水彩笔在磨砂电灯泡的侧面画一个你喜欢的图案(这时不要接通电源),然后接通电源,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图案和白墙之间移动,能不能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像?有几个位置可以使凸透镜在墙上成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改编而来,题干更严谨、规范,选项覆盖了原题各问。
去年的题是一个比较考能力的题,难度设计为0.40,实际难度为0.33,比我们估计还难,说明考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学得死,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这可能是学生平时练得多,认为比较熟悉反而对具体背景不加分析的原因。本题错选A的约有7%,估计是考生对情景认识不清,对所画图案认识不到是物的原因;错选B的有13%,这反映还有许多学生还不能从墙上(相当于屏)成像确定像的虚实;错选D的高达46%,这是学生学得太死,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缘故,凸透镜的确可以成如D所表述的三次实像,但只有成放大和缩小两次实像因为可逆物像间距离才相等,而成等的实像时物像间距离最近(为4倍焦距),与两次成放大和缩小实像时物像间距离并不相等,本题物和屏间的距离是大于4倍焦距的,也就不会出现成等大实像的情况。本题也说明老师可能没有在课堂上做过该实验且许多学生也并没有课后回家去认真做过该实验。
今年的17题虽然也是考凸透镜成像,但不是以实验背景来呈现题,而是以凸透镜的实际应用来呈现题,有意要大大降低难度,即提高难度系数,设计为0.75,考后实际难度为0.72,与预设差别不大。该题四个选项的分析判断不难,这里不一一分析。
本题错选A的约有9.53%,错选B的约有15.43%,错选D的约有2.66%。错选B的较多,说明B选项对考生的干扰较大。[NextPage] (9)18题分析(去年与该题考点相近的题是21题)
18.我省高寒地区的冬天,连续的寒冷天气使气温长期在0℃以下。以下不符合实际的是
A.天空中的雨滴下落到路面,形成了积水
B.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
C.当路面结冰汽车无法行驶时,司机常在轮胎上缠上铁链
D.为了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司机常在水箱中加入一定量的酒精
(21.以下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衣柜里放樟脑片,利用了汽化
B.气温低于水银熔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
C.北方的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为了利用水的汽化吸热
D.电冰箱使用的制冷物质工作时,在冷冻室要液化,在冷凝器要汽化)
本题是对教材“第四章物态变化”有关物态变化、物态变化的吸放热和物态变化实际应用的考查。课标对物态变化的要求有“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课标在对物态变化的要求上写得不是很好,但我们透过上面要求和课标的“例6运用物态变化知识,了解高压锅的原理”及例6后的“注意: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在课程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是《标准》提倡的基本理念之一”可以体会到课标对物态变化应用的要求。其实,在课标的活动建议中还有“观察并探究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并在后有强调“注意: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有典型特点,电冰箱内既有熔化和凝固,也有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让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成就感。这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的具体体现。”
去年21题的正确选项是B。题涉及的四个选项都源于教材。A选项是由教材第四节“升华和凝华”中教材正文“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就是一种升华现象。”改编。B选项是教材第二节“熔化和凝固”中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后的“想想议议”(2.黑龙江省北部最低气温曾经达到过-52.3℃,这时还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吗?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液体温度计?)改编。C选项是由教材第二节“熔化和凝固”中知识点“熔点吸热凝固放热”正文在的例子“北方的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的热使窖内的温度不会太低,菜不致冻坏。”改编。D选项是由教材第三节“汽化和液化”后“STS”的“电冰箱”改编。
去年21题的设计难度为0.68,实际难度为0.44,比估计明显难,有点出乎预料。仔细分析,应该说本题就每一项都不是太难,但涉及多个知识点及多项应用,综合起来就增加了学生的解题难度。本题错选A的约有8%,这部分学生没有看教材,不能区分汽化和升华。本题错选C的约有24%,反映这部分学生或者不能认识到菜窖里放水是为了放热,或者不能把物态变化与相应的吸放热联系起来。本题错选C的约有22%,反映这部分学生对电冰箱工作原理还不清楚,不能抓住分析电冰箱原理的关键(该在哪里吸热该在哪里放热)。
今年的18题,参考去年21题的实际难度为0.44,有意识要适当降低难度,提高难度值到0.56,四个选项都源自生活。仔细读题是比较好选A的,因为是高寒地区温度又长期在0℃以下,哪来地面积水,有冰是可能的。B选项设置不好,虽然与生活有关,但在我们地区,可能学生对撒盐除冰并不熟悉,课本也没涉及。C选项也不是太好,虽然可以理解,但毕竟在我们这里用防滑链的很少。D选项可以说源于课本84页“小资料”的“几种物质的熔点”表,也可以说源于课本8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4题“小明想从酒精和水混合液体中把酒精分离出来…”,但要对该选项真正理解还是比较难的,只是A选项比较容易。本题考后的实际难度为0.58,与预设差不多。
本题错选B的约有6.12%,错选C的约有9.52%,错选D的约有26.62%。错选D的较多,说明D选项对考生的干扰较大。
(9)19题分析(去年与该题考点相近的题是27题)
19.受高空落物伤人的启示,美军正在研制一种名为“上帝之杖”的太空武器。“上帝之杖”实质就是高密度、耐高温的金属棒,它依托太空平台的搭载,借助小型火箭助推和高空下落产生的巨大动能,对地球战略目标实施打击,破坏力巨大。它攻击目标的巨大能量主要来源于
A.小型火箭助推的动能B.与大气摩擦产生的能量
C.“上帝之杖”本身的内能D.下落过程重力势能转化的动能
(27.2011年4月1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北斗八号导航卫星发射到预定椭圆轨道,该椭圆轨道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3599千米,如图是北斗八号导航卫星的轨道示意图。已知该卫星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则关于该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过程中势能、动能、速度的变化是
A.势能增加、动能减小、速度减小
B.势能减小、动能增加、速度增加
C.势能减小、动能增加、速度不变
D.势能不变、动能不变、速度不变)
本题是对教材“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中“动能和势能及其相互转化”的考查,课标要求是“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
去年27题的呈现是以离考试最近期我国发射的北斗八号导航卫星为背景。考后27题是特别出人预料的一个题,因为本题源于教材章后“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图是扫描书上的原图,设问也就是书上的设问“当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它的势能、动能、速度如何变化?”,应该说以选择题呈现比问答还简单些,而且该题几年前也考过,另外关于卫星背景能量转化的题年年中考都有,今年以教材中有的来呈现和设问,目的就是想降低难度。27题的设计难度为0.78,可考后27题的实际难度是0.41,即答对本题的学生只有41%,与估计差别太大。错选A的约有16%,估计这部分学生是没有空间观念,对高和低的认识有错误,认为卫星是从图上的下边向图的上边运动,卫星位置越来越高;错选C的约有35%,估计这部分学生空间图像是建立了的,对机械能转化和守恒也有建立,但对动能与速度的关系认识不清;错选D的约有7%,估计这部分是学生把卫星运动轨道看成是圆轨道了。
今年19题是太空武器背景来呈现,应该说题本身并不比去年简单,虽然我们反复强调该考点是年年必考内容,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有了足够重视,但我们根据这些年考同类题的统计分析,认为19题的难度系数应该在0.50左右,可考后的统计结果是0.87,还真出乎预料,仔细想来,并不是该物理知识本身学生没掌握好,而是以去年那种图像呈现方式学生没有空间观念,容易把高和低分辨不清。
今年19题错选A的约有4.34%,错选B的约有7.10%,错选C的约有1.73%。错选B的较多,说明B选项对考生的干扰较大。
(10)20题分析(去年与该题考点相近的题是22题)
20.如图是李江同学为测量小灯泡电阻而连的电路,有关该实验的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最左端
B.实验过程中两电表都有可能需要换接较小的量程
C.所测小灯泡的电阻可能随电压表的示数的不同而不同
D.在如图位置闭合开关后,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小灯泡变亮
(22.如图,是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电功率的实验电路图,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电压表读数的变化情况是
A.增大、增大
B.增大、减小
C.减小、增大
D.减小、减小)
本题是对教材“第十章欧姆定律”中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第八章电功率”中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电路(都是同一电路)基本电学量动态变化定性分析过程的考查。涉及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串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的定性应用。课标要求是“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理解欧姆定律”。
去年22题是以电路图的形式呈现,正确的选项是A。电路源于教材原图,解答本题应认识到:它是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小灯泡和滑动变阻器串联);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接入并不改变和影响电路,只是用来测量小灯泡的电流和电压;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本身电阻会变小,因而电路总电阻会变小;在电源电压不变,总电阻变小情况下,根据欧姆定律,电路中的电流会变大,也就是电流表的读数变化会增大;根据串联电路特点,电流表的读数增大,小灯泡的电流也增大;欧姆定律再对小灯泡用,小灯泡的电压会增大,也就是电压表读数的变化会增大。由于该题几年前考过,虽然当时的难度系数只有0.40,但这类题已经引起了教学的高度重视,因此估计在现该题难度应该达到0.70,可去年的考后难度系数只有0.57,比我们估计明显难,有点出乎预料。仔细分析,原来是我们认识不准。图虽是教材原图,教材两个重要实验的确也都是该图,考题立意虽也不新奇,很常规,甚至几年前还考过,尽管老师也都作重点反复讲过,但本题的确涉及多个知识点,对综合能力要求高,还有旧题对新学生实际也就是新题,另外老师连年讲,对这类题再熟悉不过也就忽视了新学生是否掌握,没有加强对学生电学动态分析的规范训练。本题错选B的约有20%,错选C的约有12%,错选C的约有9%,这些学生除了随意乱选就还不明白他们为什么错选。
今年的20题,不再以电路图的形式呈现,而是以实物电路(仍然是教材上的图)且以实验操作角度(四个选项都是)来呈现,应该说比去年22题还稍难,因此我们认为今年20题的难度系数应该在0.46左右,可考后的难度系数却达到了0.69,大大出乎预料。仔细分析,估计可能是去年再考这类题,又更加引起了教学对该部分的重视,再就是教学同时加强了对课本实验操作的重视,另外可能是学生对实验操作本身更有亲切感。
今年20题的正确答案是D,正答率为69.32%,错选A的约有13.02%,错选B的约有3.88%,错选C的约有13.56%。错选A和C的较多,说明A和C选项对考生的干扰较大。
(11)21题分析(该题不是与去年考点相近的题,只是换了去年考质量和密度的26题)
21.每年5月份,我省成都及周边地区的农民都有大量焚烧桔杆的现象。焚烧桔杆所产生的烟雾不仅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威胁到人的健康,还影响了正常的航空及交通。为了对桔杆焚烧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治理,今年成都市气象局利用了高科技帮手,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进行观测以及时发现焚烧源。卫星监测焚烧源的主要依据是
A.对焚烧源进行拍照,从照片上直接看到焚烧源
B.监测焚烧源产生的烟雾,从烟雾的多少来确定焚烧源
C.监测焚烧源的颜色,从遥感照片的颜色来确定焚烧源
D.监测焚烧源的温度,通过捕捉高温物体发出的红外线来确定焚烧源
(26.人类在新材料探索的道路上总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气凝胶”就是新材料探索的重要成果,该物质的坚固耐用程度不亚于钢材,且能承受1400℃的高温,而密度只有3kg/m3。已知某大型飞机采用现在盛行的超高强度结构钢(ρ钢=7.8×103kg/m3)制造,耗钢130吨;若采用“气凝胶”代替钢材来制造一架同样大小的飞机,则需“气凝胶”质量为
A.0.05吨B.0.26吨C.2.6吨D.50吨)
去年26题是对教材“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质量”和“密度”的考查,其背景也涉及到了新材料。课标要求是“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本题属于计算类选择题,很常规,但综合要求较高,既要理解质量和密度概念,又要会用公式ρ=m/V及变形,还得注意隐含条件“飞机总体积不变”,同时还得注意单位统一。A是正确选项。
去年26题的设计难度为0.60,实际难度是0.55,与我们估计差别不大。错选B的约有8%,估计这部分学生是乱猜的;错选C的最多约有15%,估计这部分学生是简单认为普通钢的密度是气凝胶密度的2.6×103倍,而密度单位是kg/m3,如果质量用吨,不就是2.6,因而选C,其实错得太多,实际上还是属于乱选;错选D的约有20%,这部分学生还是基本懂了的,只是没有注意单位统一。
今年21题的考点,不是质量和密度,而是电磁波(红外线)的应用,课标要求是“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该题源于生活,四个选项有较强的干扰性,因此我们估计该题较难,其难度系数应该在0.42左右,可考后难度系数却达到了0.70,又是一个很出乎预料的题。不知道是不是与当时报纸报到监测焚烧源“不看颜色看温度”有关。
今年21题的正确答案是D,正答率为69.81%,错选A的约有3.59%,错选B的约有13.73%,错选C的约有12.41%。错选B和C的较多,说明B和C选项对考生的干扰较大。[NextPage] 2——2物理填空题分析
物理填空题(25题)的难度设计为0.67,实际难度为0.56,看来在填空题的设计上总体也高估了考生。虽然也有(1)小题低估了学生,但其余四个小题都是高估了学生。下面对各选择题逐题分析。
(1)25题(1)小题分析
25题(1)小题
(今年题)(1)王芳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_____m,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______(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去年题)(1)绵阳夜晚当涪江三桥上的灯光开亮时,涪江水上实景与江中“倒影”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案。已知三桥下涪江水深为2m,桥上一彩灯距水面12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m;若涪江水再上涨0.5m,则该彩灯与其对应“倒影”相距m。
本题是对教材“第二章光现象”中“平面镜成像”的考查。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但本题没考探究过程,而是考对探究得出的规律是否理解和对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否明白。
去年(1)题两空都只考成像位置,第一空较简单,关键是要认识到彩灯的“倒影”就是彩灯的像和水面就是平面镜的反射面(水深2m是来干扰的),根据平面镜成像位置特点,彩灯距水面12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也该12m,;第二空要难些,考学生细心和能力,关键是要认识到水面上涨0.5m本质是彩灯距水面的距离减少了0.5m,还要注意到题问不再是彩灯的“倒影”距水面多远,而是问彩灯与其对应“倒影”相距多远,所以应是23m。要注意第一空填空只填12,第二空填空只填23,不要在把题中已有的的单位再重填。这题在2012级上期末刚考过,连题呈现背景都相同,只是数据变了。与这次考点一样的题,在本级所有考生的中考模拟考试中也考过,只是题的呈现背景是仙海湖上飞鸟。还有教材上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题“检查视力”的题与本考题也是同一性质的题,应该说还难些。
去年(1)题第一空的难度设计为0.86,第二空的难度设计为0.70,整个题的设计难度为0.67.实际情况是,第一空的难度是0.65,第二空的难度是0.38,整个题的难度为0.56。实际与我们估计有较大差别,一方面反映还有许多考生对平面镜成像情况掌握不够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的确有较大差距。
今年(1)题呈现更生活化,第一空还是考成像远近,但比去年题直观,因为考得是王芳的像离镜面的远近,而不是离王芳的远近,正确答案是填“3”,填“3.0”也可以;错误填法有“0”、“6”(填成像距物的远近了)、“2”(填成像到木板的距离了)、“4”(填成人到木板的距离了)。第二空考成像原理,问在镜子后面1m放木板,王芳在镜中还能看到自己的像吗?即使学生不是很明白,从生活经验也应该能做出判断,正确答案是填“仍能”,懒学生填“能”,这次也给了分,但填“仍然”、“仍”没给分,选填错的“不能”肯定不能得分。我们认为第一空的难度应为0.80,第二空的难度应为0.70,整个题的设计难度应为0.75,考后实际情况是,第一空的难度是0.93,第二空的难度是0.81,整个题的难度为0.87,都比预想好些。
(2)25题(2)小题分析
25题(2)小题
(今年题)(2)为了探究电阻串联与分电阻的关系,在如下所示的四个图中,应分别将(选填“甲、乙”、“甲、丙”、“乙、丙”)两次接入丁图中。实验结论是通过观察并比较两次接入并闭合开关后,灯泡的亮暗程度来得到的。灯泡亮的那次,表面接入的电阻(选填“大”、“小”、“相等”)。
(去年题)(3)如图是简化了的电冰箱的电路图。图中M是压缩机的电动机,L是电冰箱内部的照明灯。当电冰箱接入电路后,关闭了电冰箱的门时,开关S1与S2的状态是;当又打开正在工作的电冰箱门时,开关S1与S2的状态是。
去年题是对教材“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三节“串联和并联”中“生活中的电路”的考查。课标要求是“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本题有一定难度,既要求考生有生活常识,知道电冰箱关门制冷时,照明灯L不应该亮,但压缩机的电动机M应该工作,而在打开正在工作的电冰箱门时,电冰箱的照明灯L和压缩机的电动机M仍应该工作,又要会分析认清电路在不同工作情况下结构。填第一空首先应该认识清楚电冰箱的工作状态是L不工作,只有M在工作,故S1应闭合,S2应断开。电路是只接有M的简单电路。
去年题第一空的难度设计为0.75,第二空的难度设计为0.75,整个题的设计难度为0.75.实际情况是,第一空的难度是0.58,第二空的难度是0.58,整个题的难度为0.59。实际与我们估计差别较大,一方面说明学生对生活不关注,还说明初中考生的思维分析能力有明显的局限性。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应加强对学生分析方法的指导。
今年题是对教材“第七章欧姆定律”第二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中“电阻的串联与并联”中“探究电阻串联”的考查。课标要求是“理解欧姆定律”。但本题不是局限于考欧姆定律本身,而是考它在探究电阻串联与分电阻关系时的应用,对该探究首先要有等效的思想,还要抓住电压一定的条件,同时要理解对电流大小的判断是通过灯泡亮暗来确定的,肯定有一定难度,但我们认为应该没有去年(3)题难,特别是第二空,既然去年(3)题的实际难度第一空和第二空都为0.58,我们就把今年(2)题的一、二空的难度分别估计为0.66和0.80,(2)题的总难度估计为0.73。但今年考后的实际情况是,第一、二空的难度分别为0.48和0.86,(2)题的实际总难度为0.67,看来第二空是简单,但第一空反而变得比去年(3)题的空还难有点出乎预料。第一空的正确选填应该是“甲、乙”,也有不按选项填但也填对的,如填成“乙、甲”、“甲和乙”等,严格讲是没按要求的;也有连题意都未理解乱填的,如只填“甲”、只填“乙”、只填“丙”,又如填多成“甲乙和甲丙”的,当然按规矩选填但选填错了的也是大有人在;第二空正确应该选填“小”,错误情况除了错选“大”和“相等”外,也有别出心裁填“最小”的,有写错别字把“小”写成“水”的。第一空学生答得差反映教学对课堂演示性探究实验的不够重视和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始终是难点。
(3)25题(3)小题分析
(今年题)(3)国际标准规定以A0、A1、A2、B1、B2等标记来表示纸张幅面规格,以“克重”来表示纸张每平方米的质量。刘刚家新买回一包打印纸,包装上标注着“A470g500sheet210×297mm”,意思是该包纸是500张规格为70g、210mm×297mm的A4通用纸。刘刚想知道这种纸的厚度和密度,只需用刻度尺测出这包纸的厚度。如果刘刚测得这包纸的厚度为5cm,那么这种纸的厚度是mm,
密度是kg/m3。
(3)题实际上是对应去年选择题的26题(考质量和密度)并加以拓展和变换了题型。对该题的两个空,第一空实际是考长度测量的叠加法,应该不难,关键是要考生能从读题得到有用信息,第二空不仅要求学生密度概念清楚还要求学生思维清晰和解答过程细心,是比较难的一空,因此我们在估计该题的难度时,将第一、二空的难度预设为0.80和0.56,可考后该题第一、二空的实际难度为0.64和0.06,(3)题总的实际难度为0.35,也就是说。对该题难度的估计大大出乎预料,特别是第二空。这反映初中生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运用公式、细心解答都还很成问题。第一空的正确答案是填“0.1”,填成“1/10”的和“10-1”的也正确,但填成“1”、“0.01”就错了,这种人还不少,看来不细心是一部分浮躁学生的通病。第二空解答方法可以多种,但正确答案都应该是“700”,写成“7×102”和“0.7×102”的也可以;但写成“0.7”和“0.07”的就错了,要嘛是粗心算错、要嘛是单位搞错;至于填成“8.1”、“8.7”、“22.4×103”、“11.2×103”、“23”等的,大多是未理解题意。
(4)25题(4)小题分析
(今年题)(4)2012年“攀登中国”全国登塔健身大赛首战比赛于5月20日在成都开赛,数百名攀登爱好者共同挑战四川广播电视塔。来自四川烹专的封德军第一个登顶成功,他跑上208米、1580级台阶的成绩为8分23秒。如果封德军的体重为70kg,则他登塔所做的功是J,功率是W。(g取10N/kg,结果保留整数)
今年(4)小题实际上是换下了去年(5)小题(同属力学但考点不同)
(去年题)(5)通过探究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的大小无关。如图甲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6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A、B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将A、B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2推A使它们一起也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乙所示,则F2是N;若要让图乙中的A、B在水平桌面上一起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不撤除F2的情况下,应该在B的右端施加一大小为
N的水平向左的推力。
去年(5)题是对教材“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力的平衡”和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的“摩擦力”的综合考查,比较考能力。课标对本题涉及的考点的要求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该题的呈现是通过“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引出问题,但不是为了考该实验本身,本题把实验可能的猜想之一“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的探究结论直接给出,即“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的大小无关”。第一空考查考生整体法解题的能力,考查考生通过整体运动状态和二力平衡体求解摩擦力。第二空对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同样要考考生运用整体法解题的能力,还要考查考生从题中获得“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的大小无关”这一有用信息及正确运用到本题的能力,还要考查考生判断摩擦力方向的能力,还要考查考生由整体运动状态及三力平衡(比二力平衡要求更高)求解未知力的能力。
去年(5)题第一空的难度设计为0.60,第二空的难度设计为0.40,整个题的设计难度为0.50.实际情况是,第一空的难度是0.72,第二空的难度是0.45,整个题的难度为0.58。实际比我们预想要好些,特别是第一空。说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及二力平衡还算掌握得比较好。而第二空与我们估计差别不是很大。
今年(4)题背景源于生活,考点是力学中的功和功率。应该说题意很明确,不难理解。我们估计的难度是第一空0.70,第二空0.54,(4)题总的0.62;考后实际难度是第一空0.62,第二空0.44,(4)题总为0.53,都比预想差,看来是高估了学生。其实做第一空,只需要抓住登塔者的体重70kg和他蹬塔上升的高度208米,两者相乘,所以正确的答案是“14560”读懂题意、准确获取信息、解题思维过程及方法的规范训练、解题的细心等都是教学还需要加强的。[NextPage] (5)25题(5)小题分析
(今年题)(5)全世界石油、煤炭消耗量的迅速增长,导致全球能源危机加剧。因此,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成为全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张浩家的太阳能热水器内装有100kg、25℃的水,经过一天照射后,温度升高了50℃。则水升温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_J;至少可以节约煤的质量是_______kg。[假设煤烧水时有效利用的热量占煤燃烧放出热量的10﹪,且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煤的热值是3.0×107J/kg]
今年(5)小题与去年(2)小题考点基本同。
(去年题)(2)从车床上刚刚加工下来的铝件温度都很高,这是因为(选填“做功”或“热传递”)使铝件内能增加了。已知某铝件加工之前的温度是25℃,加工之后的温度是100℃,如果要让加工后质量为2kg的铝件[c铝=0.88×103J/(kg•℃)]温度冷却到加工前的温度,则该铝件需要放出J的热量。
去年(2)题是对教材“第十六章热和能”第二节“内能”部分“怎样改变物态的内能”和第三节“比热容”部分“热量的计算”的考查。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写得不很明确,但还是有“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和“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及“了解热量的概念”和“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等要求。第一空较简单,是通过实例常识性考查改变物态内能方式,第二空考热量计算,一有计算就有难度,但该空属于直接运用公式计算,也就不是太难。本题第一空可从教材节中“内能”后“想想议议”的“物体的温度变化,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要改变物体的内能有哪些变化?”及节中“物体内能的改变”图“下滑时臀部有什么感觉?”找到出处,节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第5题“把图钉按在铅笔的一端,手握铅笔使图钉在粗糙的硬纸板上来回摩擦,然后用手感觉图钉温度的变化,并解释这种变化。”与本空所考查本质是一样的。本题的第二空源于教材第三节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第4题“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是1.5g。它的温度降低到20℃,要放出多少热量?”的改编。
去年(2)题第一空的难度设计为0.82,第二空的难度设计为0.56,整个题的设计难度为0.69.实际情况是,第一空的难度是0.81,第二空的难度是0.64,整个题的难度为0.72。实际与我们估计差别不大,特别第一空很接近,第二空学生比预想的还答得好些,说明考生对该考点比较容易掌握。
今年(5)题,仍然是考内能,第一空考水升温吸收的热量,题目问得很严谨,不是问水温升高50℃水吸收的总热量,而是用于升温的那部分热量,其实也是降低难度;第二空考能量转化与守恒,第二空较难,关键是理解节约煤的质量是什么意思,当然也必须理解热值概念和燃料燃烧放然的计算,然后抓住至少情况下的守恒,即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10﹪全部用来使水升温(如果考虑水升温时还有热量散失,则用煤加热时需要用煤还多些)。
我们估计第一空的难度为0.64,第二空的难度为0.40,考后实际是第一空的难度是0.45,第二空的难度是0.25,(5)题的总的难度是0.52.
至于去年填空题的第(4)小题今年题中没有与之相类似的题,但它仍不失为重要题。所以去年填空题(4)小题的分析保留供老师们参考。
(去年题)(4)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世博园区大量应用了LED技术。LED其实就是一种半导体新型节能灯,它可以将电能的90%转化为光能(白炽灯只能将电能的20%转化为光能)。已知某LED灯在一定电压范围内的工作电流都是20mA,只是在不同的电压下发光颜色不同:当加在它上面的电压为1.8V时,它发红光;当加在它上面的电压为2.4V时,它发黄光;当加在它上面的电压为3.2V时,它发蓝光。如果将该LED灯与一定值电阻R串联后接在电压为5V的电源两端时它发黄光,则该LED灯的电功率是W,定值电阻R阻值是Ω。
本题是对教材“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六章“电阻电压”、第七章“欧姆定律”、第八章“电功率”的综合考查。课标对本题涉及的考点的要求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该题的呈现背景是上海世博会上LED半导体新型节能灯,体现了物理新课程的“STS”观念。解决该题,关键是应该清楚该题所涉及的电路是LED灯与定值电阻R串联的电路;再就是要读懂“LED灯在一定电压范围内的工作电流都是20mA”;还要从题给信息中读出LED灯发黄光就是加在LED灯上的电压是2.4V。本题第一空相对简单点,用通过LED灯的电流20mA和加在LED灯上的电压2.4V相乘就是了,但要注意单位统一。第二空要稍复杂点,最直接的解法就是由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特点,知道定值电阻R的电流也是20mA,定值电阻R的电压是2.6V,然后由欧姆定律求出定值电阻R的阻值。
本题第一空的难度设计为0.76,第二空的难度设计为0.50,整个题的设计难度为0.63.实际情况是,第一空的难度是0.44,第二空的难度是0.40,整个题的难度为0.42。实际与我们估计差别较大,说明学生的综合能力比我们想象的差,有的是不能从题中捕捉有用信息,有的是对电路结构不能正确认识,有的是对电功率概念不理解,有的是不会用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有的是不会单位统一。教学中应该要有意识加强规范训练和针对训练。
2——3物理实验与探究题分析
物理实验与探究题的难度设计为0.65,实际难度为0.67,(去年设计是0.65,实际是0.70)。总体比预设稍好。
去年是(1)小题比我们预想的稍差些,但(2)小题和(3)小题及总的都比我们预想的好些。今年是(2)小题比预想的差些但(1)小题和(3)小题及总的都比我们预想的好些。而且从最近几年的中考和期末考试来看,也是实际比预想好。估计与我们反复强调新课程要特别重视实验与探究及每次考试分值都占有较大比重有关。
去年的三个实验与探究题,(1)小题考的是八年级上册热学的“想想做做”,(2)小题考的是八年级下册电学的“探究实验”,(3)小题考的是九年级力学的“探究实验”,三个实验题的分值依次分别是4分、8分、12分。
今年的三个实验探究题,(1)小题考的是八年级上册热学的“演示实验”,(2)小题考的是八年级下册电学的“演示实验”,(3)小题考的是九年级力学的“探究实验”,三个实验题的分值也是依次分别是4分、8分、12分。下面对三个实验题逐题分析。
(1)26题(1)小题分析
(今年题)(1)如图,是教科书自制温度计的演示实验,实验装置是在小瓶里装一些带颜色的水。给小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先插进一根玻璃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实验操作中,要先后将小瓶放入和中,并注意观察。
实验次数 动滑轮重/N 阻力/N 动力/N 绳子的股数n 机械效率
1 1 4 1.67 3 80
2 1 8 3  
3 2 8 3.33 3 80
4 1 8 4.5 2 88.9
(去年题)(1)如图,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然后,先把左手放入温水中,感觉温水的冷热程度;再把右手放入温水中,感觉温水的冷热程度。先后两次对温水冷热程度的感觉是(选填“左手感觉热些”、“右手感觉热些”或“一样热”)。这一现象表明
(选填“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可靠的”或“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
去年题是对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计”的“想想做做”的考查,不侧重知识,而是能力。第一空考查实验现象,这只要按教材的要求真正做过,又是选填,应该是容易答对的,但如果靠猜就容易出错,要特别注意实验过程,题中然后后面的操作先…,再…,是有它道理的,只有这样才两手对同一温水冷热程度的感觉不同,而如果在然后后同时把左手和右手放入温水中,两手对温水的感觉就会一样。第二空考查实验现象的分析,也是以选填形式呈现,但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正确作答必须把实验现象和所给选填答案结合分析,而不能只是看选填项本身的说法是否正确。本题的图、设问都是教材上的,可见我们应该重视教材本身的实验,第一要真正做过,第二要注重理解。
去年题第一空的难度设计为0.68,第二空的难度设计为0.76,(1)小题的难度设计难度为0.72.实际情况是,第一空的难度是0.56,第二空的难度是0.80,整个题的难度为0.68。实际比我们预想要第一空明显差些,第二空反要好些。其原因说明教学中对“想想做做”重视的不够,以为它简单,以为它既不是演示实验又不是探究实验,没让学生亲身动手做过和体验过,第二空答好些说明对该“想想做做”还是讲过,教材该图下的问题“只凭感觉判断温度可靠吗?”的结论,老师肯定也肯定让学生记了的。对教材中的“想想做做”,我们必须让学生亲自做和想,搞清楚它是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NextPage]   今年(1)题是对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计”的演示实验“自制温度计”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实验的做法。第一空考怎么做,第二空考看什么。第一空为了考查学生是不是真正做过该实验,没有给出选填,但又怕学生在填第一空时不知道比较,故有意将第一空横线上方中间打了一个小的“和”字来提示学生,降低难度,正确的填法是填“热水”和“冷水”,课本也是这么做的,但由于题不是选填,所以只要道理讲得走的,也给了分,如“冰水混合物和沸水”、“冰箱里和太阳下”、“高温和低温”等,但严格讲,这些都是有问题不严谨不实际的,另外像填“室内和室外”、“水中和空气中”、“山上和山下”、“高处和低处”等就没有给分。而第二空按课本是该答“细管中水柱的位置”,但实际学生可能有多种答法,只要意思正确都给了分的,如“水位”、“水的高度”、“液体的位置”、“水位的变化”等,但答“颜色的变化”、“温度计的读数”、“玻璃瓶的变化”等就没有给分。
今年(1)题第一空的难度设计为0.60,第二空的难度设计为0.70,(1)小题的难度设计难度为0.65.实际情况是,第一空的难度是0.76,第二空的难度是0.84,整个题的难度为0.80。实际比我们预想都要好些。这说明教学中对课本“演示实验”的重视已经很明显,加之该实验操作和理解都不是太难,只要重视就能得分。
(2)26题(2)小题分析
(今年题)(2)如图,是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的实验装置。
①如果让导线不动,用以下方法改变磁体:A.改变磁体的磁极,B.换用不同强度的磁体,C.让磁体上下移动,D.让磁体左右移动,E.让磁体前后移动。你在学习过程中做这些探究时,观察到电流表指针会摆动的是(选填字母序号)。
②如果让磁体不动,用以下方法移动导线ab:A.让ab上下平行移动,B.让ab水平前后移动,C.让ab水平左右移动,D.让ab在竖直面内转动。你在学习过程中做这些探究时,观察到电流表指针会摆动的是(选填字母序号)。
③实验现象中,使电流表指针发生摆动的共同点是:。电流表指针发生了摆动,说明电路中产生了。
(去年题)(2)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是用来研究(选填“电流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或“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的。实验中把导线ab放在磁场里,接通电源,让电流通过导线ab,会观察到导线向右运动;如果把电源正、负极对调后接入电路,会观察到导线ab向(选填“左”或“右”)运动;如果不对调电源正、负极,但把蹄形磁体上下磁极调换一下,会观察到导线ab向(选填“左”或“右”)运动;如果把电源正、负极对调,同时把蹄形磁体上下磁极也调换一下,则会观察到导线ab向(选填“左”或“右”)运动。
在“电与磁”中有三个重要且相关的实验,一是反映“电流的磁效应”的“奥斯特实验”,它揭示电与磁的初步联系;二是反映“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的“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实验,它揭示磁场的基本性质之一是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三是反映“磁生电”的“电磁感应实验”,它在“奥斯特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电与磁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
去年题是对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电与磁”第六节“电动机”的“演示”实验“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考查。第一空考查对实验装置认识,第二、三空考演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第四空考该演示实验后的问题“如果电流的方向和磁感线的方向都变得相反,通电导线的受力方向会怎样?”。由于该演示实验的结论教材正文已经明确写出了,本实验也就没再考分析和总结。本题的图、设问也都是教材上的,再次反映对教材本身实验的重视,才是我们教学尤其应该重视的。
去年题第一空的难度设计为0.50,第二空的难度设计为0.75,第三空的难度设计为0.70,第四空的难度设计为0.60,(2)小题的整体难度设计为0.65。实际情况是,第一空的难度是0.64,第二空的难度是0.90,第三空的难度是0.80,第四空的难度是0.84,整个(2)小题的难度为0.79。实际比我们预想都要要好些。其原因可能是这是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近年来我们强调也考得多,引起了教师对此重视。
今年题是对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电与磁”第七节“磁生电”的“探究”实验“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的考查。第一、二空都是考查对实验现象的回顾或者判断,第三空考对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第四空考由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第一空正确的答案是填D,但由于有的学生没有空间观念或者对题给改变磁体方法的表述没理解,还有对改变磁体的理解钻牛角尖,就出现多项和错选情况。第二空的正确答案是填C,同样由于有的学生没有空间观念或者对题给移动导线方法的表述没理解,也出现多项和错选情况。第三空电流表指针发生摆动的共同点,比较规范的答法是“闭合电路中部分导体切割了磁感线”,由于不是选填,对填“磁感线被导体切割”、“ab切割磁感线”等只要的正确也给了分,但对“通电导体切割磁感线”|“磁体切割磁感线”等不正确的就没有给分。第四空问电流计指针发生了摆动,说明电路中产生了什么,由于是问电路中,就使得填空变得简单,规范的答法是“电流”或者“感应电流”,其它的答法像“电源”、“电压”、“电能”、“电”也有一定道理,但在这次评卷时,对牵强答案、曲线答案都没给分。
今年题第一空的难度设计为0.75,第二空的难度设计为0.72,第三空的难度设计为0.65,第四空的难度设计为0.80,(2)小题的整体难度设计为0.70。实际情况是,第一空的难度是0.36,第二空的难度是0.40,第三空的难度是0.59,第四空的难度是0.87,整个(2)小题的难度为0.70。也就是说除第四空外,实际比我们预想要差些。其原因可能是这虽是教材上的探究实验,但只靠记忆是不容易答对题的。还是理解问题。
(3)26题(3)小题分析
(今年题)(3)在探究“斜面的倾斜程度对斜面机械效率的影响”时,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猜想:A.斜面越倾斜斜面机械效率越大;B.斜面越倾斜斜面机械效率越小;C.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无关。他们用如图所示探究装置,在不同的倾斜程度下做了三次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每次实验时,斜面的光滑程度和沿斜面被拉的物体应该(选填“相同”或“不相同”);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是指改变(选填“斜面的长度”、“斜面的高度”、“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实验时应把物体沿着斜面往上缓慢拉动。
②在以下六个物理量中:被拉物体的重量G、弹簧秤的拉力F、斜面的长度L、斜面的高度H、物体在斜面上通过的距离s、物体上升的高度h,实验必须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只填所测物理量符号);用需要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的斜面机械效率的计算式是η=。
③如果猜想C是正确的,则在三次倾斜程度逐渐增大的实验中,由实验数据代入斜面机械效率的计算式得到的值就应该(选填“逐渐增大”、“逐渐减小”、“基本不变”)。如果在三次倾斜程度逐渐增大的实验中,由实验数据代入斜面机械效率的计算式得到的值逐渐增大,说明实验前的猜想是正确的。
(去年题)(3)如图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
①该实验要探究的是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关系。
②该实验物体的动能是指物体
(选填“A”或“B”)的动能。
③该实验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
来反映的。
④该实验物体的速度是指物体A从斜面上静止滚下与物体B碰撞时(选填“碰前A”、“碰后A”、“碰前B”或“碰后B”)的速度,它是通过(选填“高度”或“质量”)来改变的。
⑤实验中多次让物体从斜面同一高度上静止滚下时,应改变(选填“物体A”或“物体B”)的质量,这是为了研究物体动能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去年(3)题是对教材九年级“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第四节“动能和势能”的“探究”实验“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考查,重点是理解。①考查的是探究目的,这是我们设计探究实验的前提。②③④都是围绕考查“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速度的关系”来设计的。⑤是为了实验的完整性,通过研究物体动能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来考查控制变量的思想。
去年(3)题①的难度设计为0.60,②的难度设计为0.80,③的难度设计为0.50,④第一空的难度设计为0.45,④第二空的难度设计为0.55,⑤难度设计为0.85,(3)小题的整体难度设计为0.625。实际情况是,①的难度为0.02,②的难度为0.89,③的难度为0.74,④第一空的难度为0.54,④第二空的难度为0.58,⑤难度设计为0.87,(3)小题的整体难度为0.65。实际比我们预想都要要好些。其原因可能是这是教材上的探究实验,近年来我们强调得多也考得多,引起了教师对此的足够重视。但我们也看到①的实际难度与设计难度相差太大,除了阅卷要求比较严格,必须把速度和质量都填才算对外,也反映出我们实验教学中对实验目的的重视不够,我们应该很好反思。
今年(3)题是对教材九年级“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第二节“机械效率”的“探究”实验“斜面的机械效率”的考查,重点也是理解。①考对实验操作的理解,重点是考控制变量思想在本探究实验中的运用,第一空考控制的不变量,第二空考改变量“斜面的倾斜程度”的意义。②考对测量原理的理解,其中前一空是通过应测物理量的理解来间接考原理,后一空是考通过所测量来表示原理。③是考如何通过实验测量结果来判断实验猜想的正确与否,其中前一空是由猜想预测应该的结果,后一空由实验出现结果判断所给猜想的哪一个是正确的。
今年(3)题六空就有五空是选填(最后一空本质上也是),目的是降低考试难度,便于学生答题和阅卷客观给分。第一空有学生往往不在所给选填项中答题,而是别出心裁自己答一个,题给选填项是“相同”、“不相同”,就有改填“相等”、“不相等”的。第二空有的虽然是在选项中填但又不完全按所给答题,喜欢偷懒(少写)或者粗心(写错),选填项给了三个(“斜面的长度”、“斜面的高度”、“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就有学生要填成“斜面长”、“斜面高”、“斜面的夹角”等,还有的用“倾斜程度”回答“倾斜程度”。第三空有多选、有少选、有把大小写写错。第四空错的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字母大小写不规范,有的表达式错误,还有没写百分号。第五空有不在选填项(“逐渐增大”、“逐渐减小”、“基本不变”)中选填,而填“几乎不变”、“不变”。第六空只应该在大写A、B、C中选填,但就有填小写a、b、c甚至①、②、③的。所有这些按评分标准都是不能给分的。
今年(3)题的总体难度设计为0.62,而①的难度设计为0.66(其中第一空为0.72,第二空为0.60),②的难度设计为0.53(其中前一空为0.55,后一空为0.50),③的难度设计为0.68(其中前一空为0.70,后一空为0.65)。实际情况是:(3)题的实际难度为0.71,而①的难度为0.87(其中第一空为0.92,第二空为0.81),②的难度为0.4(其中前一空为0.56,后一空为0.32),③的难度为0.83(其中前一空为0.78,后一空为0.88)。实际情况除②外,都比我们预想要好些。其原因可能是这是教材上的探究实验,近年来我们强调得多也考得多,引起了教师对此的足够重视。但我们也看到②的考法只靠背课本是解决不了的,必须理解,这反映教学对课本实验的重视总体比以前好,但过细的把握和理解还有待加强。[NextPage] 2——4物理综合运用题分析
本次考试的综合运用题就是27题(去年是40题),它有两个小题,(1)小题是电学综合运用题,(2)小题是力学综合运用题。对综合运用题,我们历来的要求都是“解答过程中必须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27题(1)小题分析
(今年题)(1)(8分)如图,是号称“绿色节能”的路面减速装置,当车辆驶过减速装置时,该装置会发电。这种高科技的“夜间交警”在帮助车辆减速的同时还能为交通指示起到供能作用。这些在斜坡上的减速装置是由一种与路面齐平的垫板构成,在垫板里面有一系列类似于感应嵌板的物体。当有车辆经过路面时,路面下活动的嵌齿会使嵌板上下浮动,从而像一个小型发电机一样产生电能。据估计,足够稳定的车流量将会使节能装置的发电功率达到10kW。
①该装置的原理是;它工作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关系是把机械能转化为。
②该装置在足够稳定的车流量的情况下,工作8h的发电量是多少度?
③如果该装置在足够稳定的车流量的情况下,工作8h所获得的机械能是1.44×109J,则该装置的发电效率是多少?
(去年题)(1)(8分)风力发电,是利用风能这一可再生清洁能源来发电。由于没有燃料问题,也不会产生辐射或空气污染,符合“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理念而正在世界形成热潮。如图是某地区风力发电系统室外的一台风力发电机的照片。下表给出了在不同风速下该地区风力发电机组输出的电功率。
风速/ms-1 3 6 9 12 15 18 ……
输出电功率/kW 20 160 540 1280 2500 4320 ……
①当风速为6m/s时,风力发电机组工作1h所产生的电能是多少度?
②当风速为15m/s时,风车组1小时获得的风能为2.5×104kWh,则此时该风力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是多少?
③由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风力发电机组所输出的电功率与风速有什么关系?
去年(1)题的电学综合运用题,以风力发电为背景,符合新课程的“STS”要求,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及“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的理念,符合“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社会倡导。考题以能力立意,三问以梯度呈现。①问考查从题中表格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考点是电能与电功率和时间的关系,但得清楚电能的实用单位。②问同样有考查从题中表格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考点是发电效率,是拓展的机械效率,解题的关键是找准输入和输出。③问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要分析出定量关系要求高,因此在所给评分标准中,我们区分了三种层次的考生。下面是该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我们应该通过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思考对教学的改进。
解:①当风速为6m/s时,由题给表知,风力发电机组输出的电功率是160kW………………(1分)
故风力发电机组一小时输出的电能是
W=Pt=160kW×1h=160kWh…………………………………………………………………(1分)
②当风速为15m/s时,风车组1小时获得的风能是
W风=2.5×104kWh……………………………………………………………………………(1分)
风力发电机组1小时输出的电能是
W电=P电t′=2500kW×1h=2500kWh…………………………………………………………(1分)
则风力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
η=(W电/W风)×100%=10%…………………………………………………………………(1分)
[或η=(W电/W风)×100%=(P电/P风)×100%=2500kW/(25000kW)×100%=10%]
③分析表中数据可看出,当风速增大为原来的n倍,风力发电机组输出的电功率增大为原来的n3倍。…………………………………………………………………………………………(3分)
[或写出P=P0(v/v0)3也可以,用其它表达式只要完全正确也可以;如表达式虽能反映出风速增大为原来的n倍,风力发电机组输出功率增大为原来的n3倍的关系,但单位不正确的,只能得2分;只答风速增大时,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也增大的,只能得1分]
去年(1)题①的难度设计为0.60,实际难度为0.66,差别不大,比预想略好;②的难度设计为0.50,实际难度为0.55,差别也不大,同样是比预想略好;③的难度设计为0.36,实际难度为0.20,差别较大,比预想差很多,这是考生对找不出数量关系就放弃,不知道定性分析也可得部分分有关。整个小题的难度设计为0.47,实际为0.45,差别不大。
今年的(1)题也是电学综合运用题,该题是以“绿色节能”路面减速装置为背景,同样是符合新课程的“STS”要求,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及“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的理念,符合“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社会倡导。今年该题有意要降低难度,①问以填空形式考查学生对装置能量转化原理和能量转化关系的定性了解,第一空要求考生能从读题中明白装置就是一个发电机,因此它的原理就是发电机的原理,也就是电磁感应(这是用物理术语的规范解答);第二空关于装置的能量转化关系应该说更为简单,因为在题的设问中,把比较不太容易确定的转化前的能量给出了,要求考生填的仅仅是装置转化后的能量。从考生答题情况看,第一空填原理时,学生答得不是很规范但也给了分的答案有“磁生电”、“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学生答成“发电机”及从题中直接抄一句话如“感应嵌板”之类,虽然也与题相关,但都没有达到答题要求,就都没有给分,至于其它乱答就更不会给分;第二空规范的答法是该填“电能”,但的确有一些学生很懒,舍不得多写一个字,直接只写“电”,严格讲都是不该得分的,但这次放宽也给了分,至于乱猜所答的“内能”、“动能”、“光能”等,肯定就是不能给分了。②问要求考生从题中抓住在足够稳定车流量情况下装置的发电功率这个关键,然后用物理公式W电=Pt并注意用“度”这个单位来表示,所以正确规范的结果应该是80度,有的学生学得死,又不看题问已经暗示清楚的要用“度”单位来表示,绕了一大转,得出2.88×108J的结果,虽然这次也没扣分,但考生划不来,而且的确有一些考生虽然对题理解正确,运用物理公式也正确,但就因为绕的原因导致计算错和单位错,也有本来就没把单位弄懂的,也有连公式都弄错的。③问是求在一定条件下该装置的发电效率,首先要清楚是在足够稳定车流量的条件下,其次是要明白该装置发电效率的意义,它是拓展的机械效率,解题的关键是找准获得的和输出的。③问除算错,单位错外,还有分不不清功率和效率而错用功率公式的,更多的是分不清该装置的总功和有用功,以后教学中要加强这种拓展分析。下面是该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我们应该通过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思考对教学的改进。
解:①电磁感应……………………………………………………………………(1分)
电能…………………………………………………………………………(1分)
②路面减速装置在足够稳定的车流量的情况下,工作8h的发电量是
W电=Pt=10kW×8h=80kWh=80度…………………………………………(2分)
③该装置工作8h获得的机械能
W机=1.44×109J=400度……………………………………………………(2分)
该装置的发电效率
η=(W电/W机)×100﹪=80度/(400度)×100﹪=20﹪…………………(2分)
今年(1)题①的难度设计为0.75,实际难度为0.62,感觉有时送分都难;②的难度设计为0.65,实际难度为0.69,差别不大,比预想略好;③的难度设计为0.50,实际难度为0.50,实际与预想很吻合。整个小题的难度设计为0.60,实际为0.58,差别不大。[NextPage] (2)27题(2)小题分析
(今年题)(2)(12分)2000年8月12日,被号称世界“吨位最大,武备最强”的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域参加军事演示时遇难,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对核潜艇的救援与打捞提出了许多方案。(海水密度近似取ρ=1.0×103kg/m3,g取10N/kg)
①救援方案之一,按海难救援国际惯例,让潜水员从海面潜到遇难核潜艇,打开紧急逃生舱盖。8月19日晚,挪威潜水员用时10分钟从海面下潜到深106m的核潜艇处,打开了紧急逃生舱盖。求潜水员下潜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分钟?
②若舱盖面积S=0.5m2,则海水对舱盖的压力F约为多大?
③打捞方案之一,是在潜艇周围缠满可充气的负载量大的浮力袋,用增大浮力的办法来打捞。已知潜艇的质量m=1.4×107kg,若每只浮力袋充气后的体积V0=10m3,请估算需用这种浮力袋多少只?[提示:由于只是估算,所以粗略计算需用浮力袋的只数时,可以忽略充气浮力袋的重力和核潜艇排开水的重力,而近似认为是充气浮力袋所受的浮力来托起核潜艇的重力]
④试分析浮力袋充气后,核潜艇在水中的运动情况。
(去年题)(2)(12分)如图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010年8月26日“蛟龙号”已完成下潜深度3759米的深海潜试,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据悉,“蛟龙号”的技术改进及5000-7000米深海潜试课题实施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不久,“蛟龙号”将挑战目前世界载人深潜新纪录。
①已知“蛟龙号”下潜到达3759米的海底用时约102分钟,求“蛟龙号”下潜时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米/分钟?(保留到整数)
②若“蛟龙号”到达7000米深的海底世界时,海水对“蛟龙号”外壳的压强约为多大?如果潜水器的一个观测孔的面积约为300cm2,则海水对该观测孔的压力约为多大?(海水密度近似取ρ=1.0×103kg/m3,g取10N/kg,下同)
③若正在水下匀速下潜的“蛟龙号”潜水器的总质量为22吨,请你由此估算潜水器的体积约为多大?
④在需要紧急上浮时,潜水器可以抛掉随身携带的压载铁。试分析匀速下潜的“蛟龙号”潜水器抛掉压载铁后在水中的运动情况。
去年(2)小题是力学综合运用题,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为背景,同样符合新课程的“STS”要求,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及“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的理念,而且该题不仅在考前,就是在考后,到现在和以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科技,因此此考题对引导教学的意义远大于考题本身。考题也是以能力立意,四问也以梯度呈现。①问较简单,考查平均速度,但要注意单位对应。①问答题反映出来的问题有②问考查液体的压强和压力,同样要注意单位正确。③问考查二力平衡及阿基米德原理,要难些。④问考查受力分析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对过程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所给评分标准中,我们同样区分了三种层次的考生。下面是该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我们应该通过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思考对教学的改进。
解:①“蛟龙号”作3759米下潜时的平均速度约为
v=s/t=3759m/(102min)=37m/min……………………………………………………(2分)
②“蛟龙号”到达7000米深的海底时,海水对“蛟龙号”外壳的压强约为
p=ρ水gh=1.0×103kg/m3×10N/kg×7000m=7×107N/m2………………………………(2分)
故海水对观测孔的压力约为
F压=pS=7×107N/m2×300×10-4m2=2.1×106N……………………………………………(2分)
③“蛟龙号”匀速下潜时,所受浮力和重力是平衡力,有F浮=G潜…………………………(1分)
即:ρ水gV潜=m潜g…………………………………………………………………………(1分)
解得潜水器的体积V潜=m潜/ρ水=22×103kg/(1.0×103kg/m3)=22m3………………(1分)
④匀速下潜的“蛟龙号”抛掉压载铁后,潜水器所受重力的减小远大于浮力的减小,故潜水器所受浮力大于重力,潜水器所受合力不再为零(1分);因潜水器所受合力方向向上,而潜水器抛掉压载铁前是匀速下潜,故潜水器抛掉压载铁后,先是减速下潜(1分);当潜水器下潜到速度减为零后,就又会反向加速上升(1分)。
去年(2)小题①的难度设计为0.76,实际难度为0.78,很接近;②的难度设计为0.45,实际难度为0.65,比预想好,说明考生对液体压强和压力掌握还是较好。③的难度设计为0.40,实际难度为0.48,差别不大,比预想好些,说明教学对二力平衡和阿基米德原理重视。④问的难度设计为0.30,实际难度为0.13,差别较大,说明分析能力差是初中学生整体现象。整个个小题的难度设计为0.45,实际为0.50,差别不大。
今年(2)小题也是力学综合运用题,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遇难为背景,同样符合新课程的“STS”要求,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及“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的理念。考题也是以能力立意,四问也以梯度呈现。①问较简单,考查平均速度,只要根据平均速度的意义,从题中找到潜水员下潜的时间和下潜的深度,用速度公式就可以求出平均速度,但要注意单位,题中所问实际上已经提示了所求速度单位要用米/分钟来表示,有的学生又是绕一大转,反映学得不活;还有解题不规范,不写公式;也有粗心大意要吗算错要吗写错如把106写成160等;还有不用科学计数法书写;也有速度接贸墒奔涑陨疃鹊取"谖士疾橐禾宓难骨亢脱沽ΓΩ孟惹蟪霾崭谴Φ难骨浚丶且吩擞靡禾逖骨抗剑啡鲜恫崭谴Φ纳疃龋诰咛迩蠼馐保⒁獾ノ徽罚辉诓崭谴Φ难骨壳蟪龊螅儆醚沽Α⒀骨俊⒚婊墓叵凳角蠼庋沽Γ谖实拇鹛夥从吵隼吹奈侍庵饕枪郊且洳磺澹灰道斫猓绨岩禾逖骨抗絧=ρ水gh写成p=ρ水gS或p=ρ水gV,把压力用压强和受力面积表示的公式F压=pS写成F压=p/S等。③问考查二力平衡及阿基米德原理,要难些,不仅要正确分析受力,还要有抓主要矛盾的思想,还必须思维清晰,学生错误除解②哪些类似错误外嗍遣荒苷方⒎匠獭"芪士疾槭芰Ψ治黾霸硕土Φ墓叵担庀掠植荒茉傧窠猗勰茄雎猿淦×Υ闹亓秃饲蓖趴闹亓Γ叶怨倘鲜逗头治鑫侍獾哪芰σ笠步细撸诖鹛馐保械氖芰Ψ治霾磺澹械谋硎霾磺澹械亩栽硕倘鲜恫磺澹愿丛游侍庹也坏饺绾稳胧值姆椒āR虼嗽谒婪直曜贾校颐峭至巳植愦蔚目忌O旅媸歉锰獾牟慰即鸢负推婪直曜迹颐怯Ω猛ü慰即鸢负推婪直曜祭此伎级越萄У母慕?br />   解:①潜水员从海面下潜到106m深处的平均速度
v=s/t=106m/(10min)=10.6m/min……………………………………(2分)
②因在106m深海处海水对舱盖的压强约为
p=ρ水gh=1.0×103kg/m3×10N/kg×106m=1.06×106N/m2……………(2分)
故海水对舱盖的压力约为
F=pS=1.06×106N/m2×0.5m2=5.3×105N…………………………………(2分)
③根据提示,粗略估算有F浮=G潜……………………………………………(1分)
即:ρ水gV总=m潜g…………………………………………………………(1分)
解得:V总=m潜/ρ水=1.4×107kg/(1.0×103kg/m3)=1.4×104m3……(1分)
有V总/V0=1.4×104m3/(10m3)=1.4×103………………………………(1分)
故需用浮力袋只数为1.4×103只
今年(2)小题的设计难度为0.51,实际难度为0.63;①问的难度设计为0.78,实际难度为0.85,比去年答得好些了;②的难度设计为0.65,实际难度为0.69,比预想好,也比去年略好,说明考生对液体压强和压力掌握比较较好;③的难度设计为0.60,实际难度为0.40,比预想好差,估计是学生对抓主要解题矛盾思想不习惯;④问的难度设计为0.20,实际难度为0.37,比预设好,更比去年好,说明老师在教学中已经加强了这类分析的训练。除了③问因本身也比去年深,学生思维大多还达不到清晰解答该题的要求外,其余三问学生都比去年答得好了,所以整个个小题的难度比预想好。
■教学建议
1、把“五个回归”落到实处,不做无益劳动。
2、把握四种题的考试功能,加强针对性训练。
3、加强解题规范和技巧训练,不过失丢分。
4、熟悉网上阅卷,不丢冤枉分。
5、加强考试心理疏导,得够自己该得的分。
以上建议希望结合对考题分析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实际教学中有可行的操作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