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必须亲自抓好师资培养(上)

发表时间:2015/01/08 00:00:00  浏览次数:5571  
  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永远是校长进行师资培养的一个重点,必须内化进每节课、每个课堂,甚至应该内化到每一个教学要求或步骤中去。许多名校良好的氛围往往是历届校长严格管理积淀的结晶。当严格管理进入良性阶段,“严”字也就失去作用了,因为内化为教师自身的素质,宽松的局面也才能产生。
                        校长必须亲自抓好师资培养(上)
  办好学校,要有好校长,要有好教师。这个看法历来如此。想要有好师资,对有些学校,特别是名校,不能算是问题。苦就苦在普通的学校,好不容易引进了一位人才,或者培养出了一位有点声望的老师,却不料转眼又被名校挖去了!我知道有些教育部门的行政领导,想办出当地最好的学校,于是周边学校堪称名师的都汇集进这所学校。这样做也许真能办出一所名校,可是周边学校呢?如果都这样,教育均衡化可能永远实现不了。
  我只能靠自己培养教师,哪怕培养好了又跳槽了,我还是坚持不懈地培养,我有责任让教师队伍整体提高。我已经养成了一种良好的心态:你要走,就走吧,人才当然应该流动,校长无权阻挠这样的流动,反正流动出去也是在从事党的教育事业;走了一个,我就培养一大批。随着一批批教师素养、能力的提高,学校的师资也稳定了。试想,如果校长不亲自抓培养师资这项工作,学校怎么能发展上去?
  当然,培养师资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不少专门机构也在培养,而且很有效果。但我想说的是,他们的培养是无法替代校长对师资的培养的,这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所以我要说,校长必须亲自抓好师资培养,我认为这涉及八个问题,在此先谈其中三个问题。
  提高师资水平,应该成为考核校长的主要指标之一
  学校办得好与不好,教育行政部门当然要作考核,首当其冲受这种考核影响的是校长。
  毋庸讳言,升学率、分数是否提高,仍然是许多地区的重要指标。我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完全摆脱这个考核指标,至少在现在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们更在意的是综合指标的考核,这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一种量化体现。我要郑重地提出:要把师资提高作为考核学校、校长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如果仅仅考核师资质量,那么这是有失公允的。名校的师资本来就好,普通学校师资相对不强,这样的考核没有多大意义,所以这个指标要改,我看要改为师资水平提高的程度为好。这就要看校长抓不抓师资,抓的水平高低了。有人也许会说,这是考核师资培训机构的指标,怎么能考核到学校头上呢?这种想法正是有些校长对教师只管使用而不管其他的典型反映。好手用刀,越用越精。只有水平糟糕的人,才会用一把丢一把,只有消耗而没有发展。有人说这样也不公平,优秀的师资提高慢,一般的师资提高快。这样的说法是有些道理的,不过,如果校长不抓师资,或者抓得不得法,师资水平也上不去,更不要说有长足的进步了。至于对师资好的学校的考核也应该有些改变,应该包括名师的培养、向其他学校输送人才等方面。
  现在提倡的教育均衡化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师资力量不均衡,采用行政的办法让师资在各校的分布均衡些。这是一个办法,但有一点理想化。师资是活的,会起变化,如果处理不好,这样的举措甚至会弱化师资。如果兼有校长亲自抓好师资的举措,那么师资这泓水就会真正成为活水,既有纵向与横向的流动,又有不断提升的驱动源,教育均衡化也就能水到渠成。
  校长亲自抓好师资培养,还有个对“培养”概念的理解问题。是不是学校都要成立一个师资培训班,有一套系统的课程或管理规范?这是一种曲解。我们不能把学校作为师资培养的专门机构。学校对师资的培养,只能是“在战斗中学会战斗”,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磨炼队伍,不断地让师资培养得到有效提升。[NextPage] 抓好师资培养的重点必须放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上
  在阐述问题之前不妨先讨论一下好教师的标准。我们总认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就是好教师。这不很正确。单纯从业务来看,一般教师的业务是不会很成问题的,所以核心问题是“怎么教会学生”,这应该是教师业务能力的一个重点。说到“怎么教会学生”,这自然就涉及教育理念了。是“满堂灌”地教,还是启发式地教?是教得越多越好,还是教会学生自己学?
  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永远是校长进行师资培养的一个重点,必须内化进每节课、每个课堂,甚至应该内化到每一个教学要求或步骤中去。
  这些年来不仅有许许多多国外的先进理念朝我们铺天盖地涌来,即使国内也常常有许多时髦的东西朝学校涌来。我们全盘接受,行吗?不行,因为接受不了。我们拒绝接受,行吗?也不行,因为教育的需求对我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要求。
  不要指望花上一个月、一年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就能完成这种观念的转化。事实上,在教师头脑中过去陈旧的教育观念总是顽固地存在着。人们喜欢他们本来感兴趣的东西,而对应该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不能产生兴趣。人们往往喜欢理解自己能够理解的东西,对原本不那么理解的东西则往往不愿意花工夫去作探究而获得真正的理解。我当然愿意听听教师谈谈他们在教育观念上的理解,但是我更愿意在学校走走,到课堂听听,面对现状、实践,品味一下教育观念的转变到底体现了多少,体现了什么。
  我很重视教育观念,因为这是校长作为学校指挥官的精神所在。教师教育观念的状况,一定是与校长的观念分不开的。因为我看到太多的所谓“观念转变”背后存在的问题。对于有些学校,我原以为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可以说基本解决了,孰料当我有机会再次考察时,常常又看到学校不由自主地转向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的老路。怎么会这样呢?根系仍然是校长看重分数,是校长的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带给学校、教师的负面效应。可以这样说,这样的负面转化加深了今后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的难度,这样的师资水平并没有强化,反而弱化了。
  严格管理,在形成良性的教学氛围上下工夫
  我们总是说在环境与人之间,人是主观因素,环境是客观因素。我们说提高师资水平,必须靠教师本身能够真正地动起来,否则是很难有成效的。那么环境的因素呢?难道仅是一般意义上处于次要地位的吗?我们常常看到,新教师到一个教学氛围理想的学校,几年以后就脱颖而出了。同样水准的新教师到了一个教学氛围很差的学校,几年以后仍然差强人意。
  有个哲学理论叫主体间性,用这个理论可以很容易解释为什么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主体间关系,当然也很容易解释学校教学氛围与师资培养的主体间关系。然而,我们对氛围、环境的主体作用往往不太领会,换句话说,对虚的东西、精神层面的东西,对看不到、摸不到的东西,常常很不以为然。其实学校的氛围是一种文化,文化是需要积淀的,需要活水长流的。有人曾经问我:“怎么才能办好一所学校?”我说:“你能看到或感觉到学校的文化氛围吗?你是以你的工作促进这样的氛围优化,还是使之弱化?感受到氛围的力量,并且以自己的工作使氛围优化,学校就办好了!”
  一所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一定有浓浓的学校文化氛围。这是一笔财富,我们要用好它,这是无价的资源。当校长的可以输入新的因素,但绝不能抱虚无主义的态度,更不能破坏。一所新办的学校,氛围首先来自于借鉴,从他校引进。这是简单的说法。我认为,引进或优化学校文化氛围,应该从严格管理开始。
  我的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我看到许多名校良好的氛围往往是历届校长严格管理积淀的结晶。为什么这所学校教师的板书都中规中矩?谈吐都和颜悦色?学识都超过同辈……你去找找原因吧,十有八九与过去管理上的某些举措有关。当严格管理进入良性阶段,“严”字也就失去作用了,因为内化为教师自身的素质,宽松的局面才能产生。从严管理必然有压力,也会遇到阻力,但管理必须坚持下去,否则就前功尽弃。有句老话是:“严是爱,松是害,松松垮垮要变坏。”校长注重严格管理本质上就是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其中,对师资培养的精细化管理必须遵奉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循序渐进,要与教师、学校、学生的发展需求相结合。